孙维国:增加基层代表,落实是关键

来源:奥一网 作者:孙维国 作者: 日期:2012-03-11 点击次数:146

人大代表选举增加基层代表。短短一句话赋予的重大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但正如昨日南都社论所说:“有了草案的这一规定,如何具体操作还有待斟酌。”确实,增加基层代表如何落实到位,使真正的一线工人、农民工和农民能够走进两会的议政殿堂,为自己所在的阶层代言?现实中一线工人也好,农民工也好,农民也好,均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这种弱势不仅体现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也体现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也正因此,一线工人、农民工和农民的利益诉求往往沦为“沉没的声音”。譬如,一线工人盼望已久的《工资条例》,各方利益博弈,唯独一线工人的利益诉求较微弱。还譬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讨薪难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至于农民的声音就更是常常被“沉没”。由此带来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一系列权益保障上的不平等。

这种现象之所以近乎“固化”,长期难以破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像一线工人、农民和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一直缺乏话语权,无论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还是社会公共生活,几乎都是官员、专家、学者、名人等少数精英阶层占据主导地位,牢牢把控着话语权。两会一线工人、农民和农民工代表比例过低便是较典型例证。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若想使草案“增加基层代表”规定落到实处,还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予以保障。这其中较关键的有两点。一是在人大代表选举时,从较基层选举开始就要在代表候选人名额中保证基层代表名额占据一定比例,让真正在一线干活的工人、农民工和农民能够直接参与代表选举。这方面需要细化的措施非常多,撇开其他不谈,仅是庞大的流动人口如何落实选举和被选举权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

二是代表资格的确认。这里的确认是指,如果这个代表属于基层代表,那就要将其工作单位、工作简历等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畅通公众投诉的渠道。这样做,关键是为了预防基层代表“被代表”,如果不是真正的基层代表,而是厂长、经理“替代”,公示后就会被民众知道,有关部门在接到民众投诉后,就应取消其“基层代表”资格。如此,真正的基层代表便会较大程度不“被代表”。

选举权利平等是公民参政的基础,可是,社会提供给弱势群体权利表达的渠道太少了,权利表达渠道的狭窄,导致一线工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总是被漠视,这是当下的现实,改变这一现实,首先要畅通弱势群体的权利表达渠道,为他们搭建一个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权利自由表达平台,人大代表无疑是弱势群体权利表达的较佳渠道。现在,增加基层代表的制度设计已经破冰,接下来就是如何落实的问题。

相较而言,真正使“增加基层代表”规定落到实处,比制度破冰面临的现实阻力更大。一个显见的现实是,一线工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并未因这一规定而改变,更为关键的是,人大代表的职责在现实中被许多人曲解,只将其看成荣誉,对其肩负的神圣责任却淡化了。也正因此,增加真正的基层代表,实际上触碰到了官员、公务员以及厂长、经理等掌控话语权精英阶层的既得利益,这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所以我说,增加基层代表落实是关键。否则,这一规定就极有可能被虚置。□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