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存款利率不妨与CPI数据挂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作者:
日期:2012-03-11
点击次数:156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CPI同比上涨5.4%,而较新调整的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百姓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意味着一万元的一年定期存款会缩水190元。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11年底,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2万亿元,若以此规模计算,全国居民一年存款财富缩水达6600多亿元,相当于全国居民人均财富缩水了500余元。
老百姓对于“钱越存越少”早已见怪不怪,由于“负利率”的存在,这种状态已持续了两年之久。所谓负利率,指的是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而缩水了。2010年2月,CPI同比上涨2.7%,超过当时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中国就此踏入“负利率”时代。此后央行虽多次上调存款利率,至今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调高至3.5%,但仍赶不上同期物价的涨幅。去年第三季度CPI一直维持在6%以上,不仅超过3.5%的一年期利率,也超过5.5%的五年期利率。
“负利率”的出现,根源在于存款利率管制。目前我国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均由央行决定,尤其是存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贷款利率仍存在浮动区间,而存款利率却是固定的,不存在任何浮动区间。在管制之下,存款利率无法根据市场自行作出调整,一旦高通胀局面形成而“负利率”出现,固定存款利率的不灵活性就很容易固化“负利率”的状态。
本来,若不求高回报,存款是较保险的理财方式,但如今收益率为负,重新投资自身财富则是必然的结果,这种心态下的放手一搏很容易导致投资行为的扭曲。虽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把钱投入股市起码还有赚钱的可能,存在银行只有亏损一途,只是去年沪深股市领跌全球,5000万股民亏损面达87%,大部分股民都被牢牢套在股市之中,人均亏损达4万元。通常在“负利率”日趋严重之时,老百姓可能会出现恐慌性购买资产以求保值的行为,只是在去年,楼价疯涨,即使经历了一年的严厉限购,房价即使略微下跌,却依然是普通老百姓无法企及的高价,即使想恐慌性购买也买不起。2011年,存款、炒股、楼市都不是投资的较优选择,老百姓的理财难度愈发加大。
存款是理财的较基本方式,而存款的正收益率是对民众财产的较基本保障。上世纪90年代末,为挽救技术上处于破产状态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政府按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理论,人为设定了存贷款利率差额,为银行创造“特许权价值”以保证其赚取稳定利润,这当然可以理解。只是,如今情况早已逆转,根据银监会数据,去年商业银行净利润突破万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民生银行行长表示利润高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更有专家指银行业比石油烟草更“暴利”,而这样的“暴利”,高达80%来源于利差。即使用固定利差来确保银行利润可以接受,但让老百姓边存边亏来补贴银行却难以接受。
“负利率”下的存款缩水是固定存款利率无可避免的“硬伤”,本次两会,在李立新与张庆成的关于利率市场化提案当中,亦提出一定程度上放开存款利率已是迫在眉睫。前日,统计局公布2月CPI降至3.2%,终于结束了两年的“负利率”年代。不过,这个好消息不是存款利率不放开的理由而恰恰为存款利率的放开提供了一个好的时机,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所言,改变了负利率状况,利率市场化才有更坚固的基础。期待央行在保持正利率的状况下,能够逐步放开存款利率。或可如谢卫委员提议,存款利率不妨与CPI数据挂钩,这样一来,老百姓的存款将不再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