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蒸发”500元进了谁的腰包

来源:华商报 作者: 日期:2012-03-11 点击次数:130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11年全年,我国CPI比上年上涨5.4%%;而较新调整的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百姓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11年底,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2万亿元,如果按照这个规模计算,全国居民一年存款财富缩水达6600多亿元,相当于全国居民人均财富缩水了

500余元。(3月10日《长江日报》)

人均财富“蒸发”500余元看上去似乎不多,但对于不太富裕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损失。而且,负利率往往让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因为穷人缺少安全感所以钱多存在银行里贬值,而富人则可以有很多投资渠道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从这个角度而言,穷人的财富或许不止“蒸发”500元。那么,人均“蒸发”500元,究竟进了谁的口袋?据笔者观察,被“蒸发”的财富至少进了三个“口袋”。首先,进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口袋”,财政部就坦言,去年财政收入增长中物价因素占10%%左右;其次,进了银行的口袋,有报道说,银行营收七成来自利差,就是拿老百姓的存款大肆吃利差;再者,进了部分企业的口袋,有学者曾指出,通过低利率,老百姓其实是在补贴所有“人”,尤其是外资企业、国企等。原因是,利率太低“逼”着企业去扩张,显然,垄断企业、大型企业扩张步伐更快,因为这些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支持,而普通百姓则在为企业扩张“买单”。

毫无疑问,唯有保持正利率,老百姓的财富才不会损失,金融秩序才有可能维持正常。但要想保持正利率,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调控和改革,比如,要把物价控制在合理水平;再比如,通过金融改革要让存款利率尽快市场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政府、银行、大企业利用负利率拿走的财富,如何还给老百姓?需要大家献计献策。笔者以为,政府必须通过减税还富于民,银行必须通过提供更多的免费服务让利于民,企业必须通过打破垄断、工资改革还富于民。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