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大学精神培养不出最好的本科生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3-11
点击次数:162
近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做客人民网,表示“要将北大培养出世界上较好的本科生”,再度引起网友热议。(3月9日人民网)
培养出世界上较好的本科生,周其凤的底气来源于四个方面:北大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北大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北大有国家财政的巨额拨款与人民的支持;北大与国际上有合作互助。与周先生的看法相反,我觉得仅凭这四点还培养不出“世界上较好的本科生”。
“优秀的历史积淀”在很多时候往往成为一个大学掩饰其没落衰败的遁词。作为戊戌维新硕果仅存的北大,固然承载了厚重的的人文积淀与历史记忆,但请周先生反躬自问,在商业与学术,积淀与资本的互博中,北大赢了几次?周其凤先生不过是企图从曾经的历史辉煌找寻内心的安慰而已。
至于“优秀的教师队伍”一说,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校来说,北大固然集聚了国内较优质的师资力量,但与国外名校相比,北大的教师水平实在是顽石之于泰山,不可同日而语。试问,北大有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便不以诺贝尔奖论,又有几人获国际公认的大奖?据我所知,寥寥。
身为中国大学的长子,北大当然享受了远非其他高校所能望其项背的财政资源,但既然领受着政府的俸禄,就不得不对政府颔首低眉。当行政力量大规模入侵大学象牙塔,大学的独立、大学的自由也就难觅踪迹。西方很多大学之所以不愿接受政府接济,就是担心行政力量的介入会破坏自由独立的大学氛围。失去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就是一具没有灵性的行尸走肉。敢问北大,你今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在吗?
国际合作,固然能够擦出闪亮的的学术火花,但如果一所大学是被抽干了精髓的贱骨头,再白嫩的外表也掩饰不了内在的空虚与干瘪。
周其凤说: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的确,衡量一个大学的优劣当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以媚俗、媚权为价值取向的大学,永远都不会被评为一流大学,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更不会培养出世界上较优秀的本科生!
离开了现实土壤的高蹈理想,即使浇再多的水,施再多的肥,永远都开不出光彩炫目的花朵。
[作者:王言虎]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