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浪漫芙蓉国,霜寒露重枫更红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3-11 点击次数:144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与厚重博雅的中原文化相比,湖湘文化显得更加灵动绚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情怀。就像生长于斯的木芙蓉,开得绚丽热烈却无娇媚造作之态,以其清姿雅质独冠群芳,丝毫不输国花牡丹。正是湖湘文化的此种特质,孕育了充满血性,开拓进取,经世致用的湖南精神。

“湖湘词组推骚体,江左门才数谢家”。说到湖湘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情怀,溯源而上,首先想到的一个人物就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度被流放,较终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留给后世的是奇崛华丽的篇章和回肠荡气的理想主义浪漫情怀。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斯霍尔曾在《楚辞·南方之歌》一文中写道:“《楚辞》中的部分早期诗歌所描述的景象,并非孤立不可解的文学表现,而是一种极为精彩的文化表现。”其实,不止是《楚辞》,屈原的其他诗篇,如《离骚》、《天问》等都是当时文化的精彩表现,都与湖湘文化其后的特质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这些不朽的诗作并不仅仅只有奇崛和浪漫,也有对现实的关照,对黑暗的揭露和抨击。这也反映出湖湘文化,乃至整个楚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根植于现实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普世价值观一开始就存在,这也是湖南精神中血性的动力来源之一。

湖湘文化从来就不追求一味的精致亦不推崇无品的粗糙。这一点从湖湘壁画艺术中可以略窥一二。现存的湖湘壁画大部分是清代作品,也有少数明代的。与该时期其他地区的壁画普遍的名俗性不同的是,湖湘壁画所选题材多为日常生活场景或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却普遍表现出非常高的审美趣味,蕴涵浓浓的书卷气息,颇具文人书卷的意趣。在壁画式微的明清,湖湘壁画却有着令人惊奇的独特成就,湖南不同的区域间又存在着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有的区域如湘南,壁画意蕴含蓄婉转,寻篇嗜典;有的区域如湘西南,壁画绚丽灵动,充满热情与浪漫。一个地域的文化总会展现出该地域的民族个性和精神面貌。从湖湘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求异、求变、独立自由,开拓创新的湖南精神,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折腰媚俗。

说到湖湘文化,我们总不可避免地想到“湖湘学派”。自胡安国创湖湘学派,写《春秋胡传》,提出春秋大义和经世致用的义旨开始,“春秋大义”逐渐成为湖湘学派的“家法”,“经世致用”则成为湖湘学派的标志。时至今天,这两个义旨仍对湖南精神起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虽说后来湖湘学派式微甚至几近湮灭,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不可不谓深远。人杰地灵的三湘大地,人才辈出,尤其是近现代,不乏于风口浪尖力挽狂澜的人,笔者较为推崇的是曾国藩。勇猛尚武,一生毁誉参半,原本一介文弱书生,敢以一己之力撑起晚清残破大局。“尊君父,讨乱贼”的“春秋大义”和"务当世之务"“勇于担当”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神奇的湖湘大地,湖湘文化养育了多少英雄儿女,愈是风起云涌动荡不堪的乱世,他们就愈加敢于担当、舍生忘死。就像麓山的枫红,霜愈寒露愈重就愈加灿烂绚丽。无疑,毛泽东就是湖湘文化养育出来的较值得骄傲的人物。

当然,以上所述的人事都已成历史。中国近代的三次革命中,湖南人在前两次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可是在第三次革命(改革开放)不那么突出了。怎样更好地传承湖湘文化,发扬湖南精神,这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懈努力,锐意进取,自省自悟,扬长避短。困境中突围成功,成为一支独秀的媒体湘军告诉我们,改革路上,湖南人还大有机会。

[作者:付彩琳]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