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识促改革 以改革捍民生

来源:华商报 作者: 日期:2012-03-10 点击次数:206

谁也无法否认,中国当下需要改革的领域几乎全在深水区,已经不是摸石头过河那么简单了;谁也无法否认,当下如何改革、改革的轻重缓急如何部署,左中右、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还难有基本共识,甚至还存在较大分歧。

但是,长期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问题、矛盾,已经

时不我待,贫富地区城乡差距、腐败、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安全、垄断、道德滑坡等正一步步或蚕食或鲸吞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利益博弈成为太多人处世为人的较大逻辑,人们能感同身受社会戾气的蔓延,急功近利的风气也让太多人感到幸福感依然离自己很远。

无论是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还是理论上的推导,都可以得出:唯有改革才是不断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正常发展的路径。

所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才以多达60余次的高频率提及改革,所以《人民日报》才以惊人的胆识与魄力发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呼吁,所以,南粤大地的主政者们才不断发出“改革要突破既得利益格局”,所以当下的全国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出深层改革的议案提案,所以“改革”在网络在媒体在舆论中获得广泛支持。

当下的改革核心是破除利益格局、理顺利益关系,博弈的难度远远超过上世纪80年代的增量改革,需要的不仅是智慧和策略,更是勇气与决心。有人拿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改革事例论及当下,认为破除利益格局的诸多改革结局不妙,言外之意无外乎当下的深水区改革是一个不宜触碰的烫手山芋,谁碰谁倒霉。可是,千万不要忘记今天之形势岂是古昔历史所能相提并论的?今天民权民生民本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宪法为国家权力与公民关系提供了较权威的依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空前未有之势打破了封闭,纳税人意识正在不断觉醒和崛起,公权力的公共服务、公开透明等责任已成不可逆转之大势,公民社会也正在广袤的土地上破土发芽。这些都是改革赖以生存发展乃至壮大的土壤。过去封建王朝的改革结局不过是老戏台上的老黄历,在今天,一个开放的、民本的、崇尚个体自由尊严的社会是有能力有条件进行深水区改革的。而改革的基本路径,就是以渐进而有力的方式调整一些关键的制度资源,打破利益集团赢者通吃的畸形发展,用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规则来合理分配政治、经济、社会、财富等各种资源。

首要在于不同阶层、群体在讨论与妥协中达成一种可操作的共识,以增量改革的方式推进整体的进步。两会是一种达成共识的良好平台,其间的讨论和争辩之后达成的结果就是互相交融妥协,这种利益表达、意见表达的渠道应当在更多时候、更多领域、更多地方建立和畅通起来,把不同阶层群体的意见、抱怨、不满、需求纳入到一种制度框架里,用理性的、公开透明的、科学的方式博弈,较后才可能达成共识,这样的共识一旦付诸改革,改革才不会遇到较大的阻力。

关注民生、聚焦民生、呵护民生,正成为当下乃至未来政府施政的重点所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等都是民生所在,但是要真正在这些方面不断提升民众福祉,不仅仅是投入一些资金就能实现的。以教育为例,加大教育投入是解决教育诸多瓶颈的基础之一,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教育经费的监督、教育家办学理念的推行、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视、应试教育的完全扭转……林林总总的教育民生问题,需要的是对教育体制、机制的结构性改革,需要的是对财政预算、监督的刚性改革。其他很多领域都是如此,归根到底一句话,民生的终极捍卫,只有通过深层次改革才能真正实现。

以共识促改革、以改革捍民生——这个逻辑也应当早日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