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点 一周速读
来源:华商报
作者:
日期:2012-03-10
点击次数:170
正视问题写好“信心答卷”
新闻发言人不避敏感话题,媒体报道直面热点难点,政府工作报告坦承“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正视问题”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特点。
事实上,中国的每一次迈步向前,无不是
正视问题的产物。反过来,也正是对新问题的解决,才不断夯实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公开才有信任,有信任才有信心。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改革、“三农”问题、反腐倡廉……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民众期待的热点问题,可以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找到对策,可以在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看到决心,也可以在“十二五”规划中看到部署。将社会的焦灼点变成党和政府的着力点,在直面复杂问题中提升执政能力,我们的信心将从中而来,新一轮的发展也由此开启。(范正伟3月8日《人民日报》)
官员财产公开立法该“破冰”了
一份关于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建议,韩德云代表连续提了7年。几年来他提出的建议均得到回复,从前两年的“制定财产申报法条件尚不成熟”,到“正在积极开展工作”,再到“适时向全国人大提出立法建议”,直至去年中央纪委在给他的回复中明确表示:“已经着手起草建议稿”。
无论是韩德云,还是公众,或许不会满足于只看到这些“准备动作”,官员财产公开立法何时“破冰”,更是民众的殷切期待。韩代表今年提出的建议是《请求全国人大尽快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纳入立法计划》。期待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管是作为单独立法项目,还是作为政府道德立法的重要内容,都能够尽快启动。启动相关立法程序,就是对韩德云代表和公众较好的回复。(龙树3月9日《新京报》)
财政预算为什么管不住超收
财政预算是每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亦不例外,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依然超收。为什么预算收入总是与实际收入不相符?预算收入为什么约束不住财政的连年超收?这种超收会不会加剧企业及百姓的负担?毫无疑问,财政收支预测得越精确,政府行为就越有方向,政府与市场、企业、居民之间的关系协调也更有依据,但目前我国预算部门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要弥合中国预算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的鸿沟,一方面要保证财经信息的有效搜集与精确化处理,一方面要在完善财政预算制度方面扎实推进。(何代欣3月9日《中国青年报》)
革自己的命不太容易
通俗的说法,一个人不可能揪着自己头发把自己提起来。可我们的政府却必须做这件事儿。诡吊吗?不是。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两会上说:“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对政府是个考验。”我留意到,报道里特别提及了一个细节:记者席上,有的记者举着录音笔,一动不动,有的低头在笔记本上沙沙地记着,生怕漏下一个字。一位记者小声嘟囔一句:过瘾!少有听到行政长官如此说自身改革!
其实,在我们的人大代表中,不乏地方执政官。以他们的能力才干和政治敏感,不会不知道隐藏在变革背后的危机,更不必舆论去为他们普及政治常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别的人大代表不同,官员代表们更有能力去进行改革的尝试和试验。
尽管,革自己的命并不容易。(冯雪梅3月7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