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历史,国人有“三妇”心态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作者: 日期:2012-03-10 点击次数:172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著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2年2月

梦醒百年,正视曾被扭曲的历史,张鸣新书《重说中国近代史》出版:

近日,一本名为《重说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读物跃升各大图书排行榜。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也绝非一句简单的功过评说,人大教授张鸣的这本新书用另一个角度带我们亲近晚清,了解中国近代。在接受采访时张鸣表示:“说这本书通俗,是因为它源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门热门选修课;说它够担当,因为没有阿谀奉承,也没有迂回闪躲。”

本专题采写及图

本报记者 吴波

重说的意义:

还原历史,

重新反思

回望中国历史千余年,为何偏偏选中了“近代”重说?张鸣表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历史即使有过外族入侵、朝代更迭,探讨较多的也无非是伎俩和谋略中的高矮胖瘦,谁赢谁输都不过是自家兄弟掐架,如同自身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几千年如是。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宁静,中国由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向现代文明被动地、迟缓地迈进,我们不仅付出了惨痛代价,也将过去种种辉煌顷刻间推翻,以至于那伤疤至今仍旧隐隐作痛。那段历史理应有更深的价值值得重新回望和反思。

在这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那么问题是什么?根源又在哪里?

张鸣谈道,我们的国家曾被颂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们在历史书中从远古到宋元明,都乐活于“文明古国”的美誉中,可触及近代,“东亚病夫”“丧权辱国”等等,这些不光彩的字眼铺满了整部中国近代史,我们已经习惯了躲避、埋怨或者指责。诚然,帝国主义确实带来了侵略、杀戮和征服,但是我们却忘了反观自身,寻找问题的内在根源。如今的国人,真的随汉服变西装,长辫子变短发就彻底走出了我们心理上的中世纪,步入思想上的现代文明了吗?这都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国人惯用

“三妇”心态看待历史

张鸣认为,以往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三种惯常的心态。第一种是怨妇心态,凡事以哭闹为主,就是觉得你们总欺负我们,我们苦大仇深。不仅哭闹,还时不时要掀起衣襟给人看: 我这伤疤当初就是你弄的。

第二种是泼妇心态,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我要反抗,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这个反抗的过程虽然可歌可泣,但毕竟没打过什么胜仗,充其量就是挠人一把,还挠不到脸上。但是我们觉得很好,还很推崇,因而创造出很多神话。如果当时斗争真有这么波澜壮阔,那英国人根本进不来,我们也就根本不会有这段被称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第三种是情妇心态。它跟前面两种心态正相反,在它看来,殖民历史也是好历史,不殖民我们怎么进步?但是被殖民的过程实际上是很屈辱的,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尤其对这个民族的上层精英来说。如果这些上层精英曾受过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熏陶,他们就会感到更悲哀。但是情妇心态把这一层抹掉了,就觉得殖民是好事,能看到它给被殖民国家带来文明,却看不到殖民本身的掠夺和奴役。这种心态有点类似于病理学上讲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就是受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了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种情感使得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和外来者呢?张鸣谈道:在历史和外国人面前,你可以将其当做朋友,也可以视为敌人,只要自己别像妇人一样就成。

洋务运动未必是失败的

谈到洋务运动,张鸣认为虽然问题很多,其中一些还很突出,但不能据此就说它是一场完全失败的改革,或者按现在的话来讲,是变革“不彻底”。以所谓的变革“不彻底”这种论调来批判洋务运动,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他举出两点理由,其一:变革是必要的,而且也有成绩,只是说它可能还进行得不够快,这与当时整个中国对于变法的需求不够存在很大关系。虽然中国已经接触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他们的个人生活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乃至改变,士大夫仍然活在中世纪。

尽管当时的清流对于变法极尽诋毁之词,但也有一部分官僚非常激进,比如郭嵩焘、黄遵宪,尤其是前者,他亲自到国外去体验了一下,知道真正的西方现代文明是怎么一回事儿,黄遵宪也先后到过日本、美国、英国以及新加坡等地。

此外,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当年江南制造总局的编译所虽然编译出版了很多书,但是销路不好,没人买。不过康有为却买去了他们所有成果的四分之一。江浙、上海这一带也有这样的士人群体,比如沈曾植、孙诒让、孙宝瑄等人,由于得风气之先,他们的思想也很开化。

其二是经济改革的问题,就是洋务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长期亏损。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知道,由于商税的引入、商业的繁盛以及对外贸易幅度的扩大,整体的经济局面逐渐转好,但是洋务企业在这个大背景下却长期亏损,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得到根本解决。如果洋务运动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改革可能会集中于经济改革方面,从企业的官督商办向商办转变,这在当时已经作为一个课题提出来了。

对话张鸣:

心平气和地看待这段历史

广州日报:《重说中国近代史》主要是想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导向?

张鸣:我不敢给大家什么价值导向,现在大学的近代史课,就是想给一个导向,结果,大家都厌烦了。我只是想告诉大家,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广州日报:您强调“历史是人写的”,如何看待这句话?

张鸣:历史是人做出来的,当然得人来写,只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可以写得比较客观的。

广州日报:晚清的历史因为改革等原因被多重遮蔽,真是那样吗?

张鸣:改良者和革命者的历史,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历史还有很多的侧面,比如实业发展的侧面,教育的侧面,底层社会的侧面。

广州日报:评价一下“戊戌变法”这段历史。

张鸣:应该说变法前夕,清政府对民间组织是相当宽容的,民间知识界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团体。但变法后,当时的政治急速倒退。

广州日报:你觉得百姓又该如何重读历史呢?

张鸣:如果我们老是不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就永远是被人瞧不起的愤青。回归本心,找回这个民族的价值,学习历史就是这个过程。

鸦片战争就是茶叶战争?

张鸣指出,近代中国对付洋人有两个神话,值得思考。

一个神话就是说,外国人的腿是直的,没膝盖,跪不下来。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美国特使华若翰才对这个神话进行纠正,说外国人不是不能跪,他们也能跪,但只向上帝和女人下跪,不向中国皇帝下跪。

另一个神话是说,洋人吃牛肉粉为生,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或是大黄,那么他们就会因大便不通而胀死。所以我们只要不给他们茶叶和大黄,那他们就完了,我们就能不战而胜之。

不过,在中西方发生商业往来以后,英国人在一百多年里,从中国进口的较大宗商品的确就是茶叶。因为英国当时较发达,茶叶在英国从较早的高档消费品逐渐普及到劳苦大众,较后全民都要喝下午茶。而当时茶叶较主要的来源就是中国。

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已经是以千万磅计。此外,中国向英国大量输入茶叶,但是基本上不消费英国的工业品,中英贸易有了很大积怨。

为了平衡茶叶贸易造成的巨额逆差,英国开始决定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所以一度有英国人说,什么鸦片战争,根本就是茶叶战争。

当然,这个说法是不对的,“鸦片战争”较根本还是因鸦片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