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面临二次定位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作者:刘晓午 日期:2012-03-09 点击次数:200

  “为什么国有企业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有企业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在卸任前曾有过如上的抱怨。

  国有企业的尴尬在本届两会召开期间更见明显。对于国有企业被扣上“行业垄断”、“与民争利”的帽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BMW中经智库成员金碚表示,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性质决定了它对于社会经济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商业企业的存在,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争议之下,经过前30年的改革后,中国国有企业需要直面改革的第二次定位。

  金碚表示,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性质决定了评价国有企业绩效时,它对于社会经济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商业企业存在,更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

  国企改革再定位

  “国有企业第二次改革不是定位在国有企业本身,而是定位在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的有效活力。”

  《中国经营报:》 世界银行较近发布的《中国2030》报告和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企改革的话题都引发了很多争议,我们该如何看待当前的国企改革?

  金碚: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都必须接受双重绩效评价。作为企业,要评价其经营效率的高低,是亏损还是盈利,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等。作为特殊企业,必须评价其是否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要求。

  在改革的不同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前30年,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扭亏脱困,使其不再成为国民经济的包袱。当时的情况是,国有企业在各行业中占的份额都很大,效率却并不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所以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亏损。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国有企业的效率提高了,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进展,所以,国有企业在许多行业中成为“巨无霸”。从国有企业本身来说是一个积极的进步。但是,从全行业的角度看却可能因为国有企业的过度强势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运行效率和公平竞争。这是引发目前“国进民退” 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