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不出林书豪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3-09 点击次数:192

  【财新网】(随笔 | 杨旺)2011年11月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NBA停摆即将结束。载着林书豪的出租车叮叮当当地行驶在威廉斯堡大桥上,从曼哈顿到布鲁克林。林用iPhone与意大利联赛的一家俱乐部泰拉莫就合同细节进行谈判。当时他的身份是勇士队的替补控卫,作为一名新秀他只获得了29场比赛的零星上场时间(平均得到2.6分和1.4次助攻),他需要确保自己有球可打。这趟行程的终点是意大利领事馆,他需要在那里搞定自己的签证。

  “伙计,”后座上,林在哈佛大学的前助理教练肯尼?布莱克尼指着鲁格牛排馆告诉同样饿着肚子的林书豪,“我们就在这里吃吧。”

  这是美国《体育画报》记者Pablo S. Torre捕捉到的林书豪生活的片段,很有点大鲨鱼奥尼尔所说Linderalla的味道(脱胎于cinderella,即灰姑娘。)但三个月后的如今,我想林的受欢迎程度已经不劳我唠叨了吧。举一个简单例子,长久以来,亚洲向NBA输送的多是2.10米以上的中锋,王治郅、姚明、易建联、巴特尔、哈达迪。其它位置如日本的田卧勇太、美籍日裔的三阪亘等外线球员,大多数都在NBA得分不过两位数。但1.91米的华裔林书豪,却超越黑色肌肉森林,在篮球的控卫线上谋得一席之地。

  作为较好的宣传片和励志教材,林书豪激荡了很多人。包括官方的新华社在内的中国媒体,开始讨论“归化林书豪”的话题。而一些望子成龙的“虎妈们”,则试图从林书豪的成长道路上找到对应的贴片。有教育专家甚至断言:按照篮球人口基数,中国完全可以产生林书豪。

  在实现美国梦的过程中,拿着NBA较低工资、本赛季初16天内两次被裁、因为没有保障合同甚至不敢租房子的林书豪在逆境下自我激励,较终成为自己和球队拯救者的部分,确实和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有些重合。从这一点来说,这一论点并不为过。

  但他们忽视了较关键的一点,林所受到的是美国式教育。

  让我们看看林的成长轨迹:作为加州5岁的孩子,林的梦想就是哥哥一起参加篮球训练。等到稍大些,他开始专注于AAU篮球比赛(当地联赛),而不是参加湾区的亚裔篮球联赛。等到了帕罗-奥多高中和哈佛大学,他已经锻造成一名合格的控卫,这一点,常春藤联盟的历史数据可以得到证实。

  从林的成长,我们可以感受到中美教育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应试教育和孩子安全是中国家长关注的首要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孩子越来越胖了,而体育课则越来越成了走过场。怎么可能出现在美国,家长鼓励孩子在体育中证明自己,甚至可以和黑人一起打球?

  而在学校,体育课动不动被停掉,体育设施闲置的现象很普遍。在人们的既定印象中,体育生也成为落后生的代名词。要想在竞技体育取得成功,必须进入另外一个封闭式、缺少足够文化教育的专业体制,这是林书豪之前闯荡NBA的姚明、易建联、巴特尔们走过的路径。但在美国,体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体育,小到社区,大到俱乐部,学校,到处都有你运动的土壤。

  要培养出我们的林书豪,真正需要的正是这种正常学业和高水平竞技能力兼容,甚至文化素质反哺竞技能力的土壤。

  否则,林书豪就永远是传奇,供我们瞻仰和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