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继明:尽快建立农地退出机制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3-09
点击次数:162
【财新网】(记者
张艳玲)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必须通过制度性改革,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只有使种粮农民收入赶上打工的收入,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供给。
蔡继明系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他指出,中国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农业机械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获取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成本上升加快等,是粮食供给的障碍。
1998年至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4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同时,各地用地需求强劲,2011年国土资源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但各地上报需求为1500万亩,耕地保护压力很大。
与此同时,中国18多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比重超过三分之二。由于每年农业生产缺水300亿立方米,因干旱缺水每年粮食损失约400亿斤。农产品流通不畅,成本高也是问题。2010年全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约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
蔡继明建议,要提高种粮农民收入,应推动城市化进程,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这需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真正变为城市居民,彻底脱离农村土地,使农村户均耕地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较低要求。
但他指出,现行政策规定,农民进入设区的市,就应该无偿交回承包地。这不仅阻碍了农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妨碍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而且造成城市不断蚕食农村,农民宅基地在农民减少的情况下反而逐年增加。
蔡继明认为,为此,要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应尽快制定鼓励农地流转的政策和农地退出机制,一方面要让大量进城农民工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一方面要实现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在农业内部有效配置。
在制度性改革难以推进的情势下,蔡继明建议,应建立国家耕地保护基金,其收益按比例补贴给承担耕地保护的农民和地区。同时,更要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使其财政收入和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