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内地受众信息需求细化 终端不同信息不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12-03-09 点击次数:162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尹力)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连同相关课题组9日发布《2011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报告调查发布了国内受众对媒介融合产品需求。报告显示,媒介受众的信息需求日益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开始有规律地选择在个人电脑、电视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媒介终端获取不同信息。

  报告指出,在媒介融合日益紧密的当下,各类媒介终端产品围绕在媒体受众身边,而媒介融合的核心之一就是媒介终端设备的融合。不同的媒介终端设备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和效果,而媒介受众的信息需求也日益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新浪网上展开受众媒介融合产品需求调查。本次调查时间为10月12日至10月18日,调查对象为新浪网网友,总计回收有效问卷1355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用户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四类媒介终端上的使用习惯,用户获取不同性质新闻信息的终端选择,以及用户对这四类媒介终端未来功能的期待。

  数据显示,参与问卷的用户以北京和广东两地的青年网友为主,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月收入多为3000-6000元和1500-3000元的两种类型。

  调查显示,个人电脑在青年人群的媒体设备拥有量中依然领先,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拥有量上升很快。用户拥有的各类媒体设备中,个人电脑所占比例较高,为28.3%;其次是电视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从目前情况来看,个人电脑和电视机是受众拥有量较高的媒体设备,仍是用户进行媒介体验的主要载体。智能手机近几年发展迅猛。平板电脑是目前受关注度较高的媒体设备之一。

  互联网在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众多途径中一枝独秀。报告显示,互联网在新闻信息获取途径中以78%的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余信息途径。这与互联网新闻信息的及时更新、快速传播、观点多样和海量存储的特性有关。由此可见移动媒体不可小觑的发展势头。

  此外,互联网在媒体互动途径亦是独占鳌头,以52.1%的比例占据媒体互动途径的首位。报告指出,互联网的崛起原因之一就是Web2.0时代以人机互动、人人互动为基础的媒体互动技术和由此形成的双向传播和即时反馈的传播机制。手机上网则成为了媒介融合趋势下较普遍的媒介接触行为,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中,每月使用100M以下的小流量用户所占比例超过50%,占据主流。

  调查数据显示,“内容更为丰富”和“获取更为便捷”是媒介受众跨媒介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而跨媒介用途调研数据显示,电脑的用途中比例较高的是“搜索信息”,用于信息收集的作用较为明显;占比第二的是“看网络视频”;相对于其它媒介设备,电脑的“购物”用途排名较靠前,因为网络购物需要较为安全的个人信息和资金信息渠道,而众多媒介设备中,电脑网络在这方面的实践较为成熟。

  手机的用途比例较高的是“社交网络”和“搜索信息”,其次是看电子书、看电子报、看电子杂志、收听广播、看视频、实时观看电视和购物。

  在使用平板电脑的受众习惯中,“看视频”和“搜索信息”两项占比较高。平板电脑具有电脑的屏幕大、内存大特征,也具有手机的便携性特征,因此较为适合于“看视频”的用途。

  电视作为生活信息的主要媒介来源,“查看生活资讯”(天气、消费打折、股票等)用途的比例较高。在媒介融合作用下,“点播视频节目”在电视设备用途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本次调查将媒介信息划分为时政、财经、社会、生活消费、数码IT、娱乐、体育、汽车、房产和社交共10类,数据显示,“互联网”在这10种信息的获取途径中均占比第一,都在30%以上;位列前三名的信息获取途径中,除数码IT、娱乐和社交信息有“手机/平板电脑”进入,其余7种信息的获取途径前三位均为“互联网”、“电视”和“报纸”。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平板电脑”作为移动媒介设备的代表,占比都在12%至15%之间,尤其在数码IT、娱乐和社交领域中,已经超过电视和报纸,进入媒介信息获取途径的前三名。

  报告指出,受众对于各类媒介设备信息获取仍存在不满意方面。其中,手机和网络信息的不满意因素中前三名是“网络速度太慢”、“上网费用过高”和“虚假信息过多”。同时,手机和网络信息的不满意因素较后几位是无法收藏、分享和评论,这体现出手机和网络信息作为“Web2.0时代产物”交互性较强的优势特征。

  电视、报纸和广播为一类的传统媒体,其不满意因素分布具有4个特征:首先,“无法收藏、分享和评论”排名靠前,说明传统媒体的交互性较差;其次,“内容不够丰富”排名靠前,说明传统媒体信息载体方面天然的劣势——版面和时段的有限性;第三,“费用”、“清晰度”排名靠后,说明廉价和清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较后,“虚假信息过多”徘徊于中间位置,反映出传统媒体的信息真实性已经受到一定的质疑。

  报告认为,由于目前的媒介融合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各类媒介设备提供信息的质量、性能都有待提升,依据媒介属性特征的优势有待挖掘,而劣势的弥补和改良也有待探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