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北大某毕业生以“游民罪”送劳教被打死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王学泰 作者: 日期:2012-03-09 点击次数:142

核心提示:老同学李发骕“北大哲学系毕业,不娶不仕,拾荒为生,兼以奉母。‘文革’中,以‘游民罪’送劳教被打死。流落渝州之日,我辈皆‘游民’也。发骕解衣推食,曾无德色”。

本文摘自:《南方周末》2011年06月23日D24版,作者:王学泰,原题:《鸿毛更比泰山难》

九年前,我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评论《武陵土家》的短文,由此认识了该书作者张良皋先生。后来我知道他是二战老兵,如其所说曾在“昆明炮兵训练中心(FATC)担任‘三级翻译官’,有‘同少校’文职军衔。到1945年8月日本乞降:‘我幸戎装听奏凯,芒鞋踏碎日章旗’”。他的本行是建筑,而且是位颇有成就的建筑师,设计的“侏儒文化宫”获得国家级佳作奖。

在文史方面,良皋先生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中华上古文化,当始于巴,由巴至楚、再到中原,并从建筑发展史及由此而产生的起居方式演变的角度作了论证。为此他对《诗经》的排序和解释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其专著有《土家吊脚楼》《老门楼》《匠学七说》《巴史前观》《曹雪芹佚诗辨》等。这些书多数在张先生八十后出版,所以于“米寿”之日他撰联自况:未解养生先得寿,无求名世晚成书。良皋先生能诗能文,文尤酣畅,书画篆刻,皆有造诣。真是令人生“天下之才一石,先生独得八斗”之感。读张良皋使我想起关汉卿的名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也就是说,张先生的为人和作品就是“铜豌豆”精神的体现和见证。

他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探索未来世界,他在美国讲学时写的《游迪尼斯世界》:

迟暮偷闲学雅皮,老顽童到迪尼斯。未来世界须科技,列国橱窗仗GE。

想象格言闻妙谛,时光隧道觅初基。无边欢喜喷泉水,跳玉弹珠出百奇。

真是不愧“老顽童”三字,处处是儿童眼光。他在小注中说:“‘想象格言’由柯达公司提供,教人如何思考:用不同的眼光看事物,真相往往不同于想当然,常常要问‘为什么不?’常常设想自己是小孩子会如何看事物……句句深契我心,GE是通用电气公司。”前六句都是叙述和说理,表现出作者至老不衰的探索精神。较后似是两句写景,其中也有机锋,带有禅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领会。

他的足迹遍天下,中国的五岳,世界上五大洲,他游览殆遍。73岁时,应苏丹理工大学邀请去讲学,写下《尼罗竹枝八首》每首均附小注,描写当地风俗及个人感受。那是一个“终年长夏欲忘秋”的国度,每日如坐火炉中。张老以古稀以上的高龄到那里去工作,而且写诗记其事,此类经历,在传统诗歌史上可能不会有二。这组诗的第五首云:“骄阳似火灼肌肤,喜见路边施水壶。渴饮清泉三大海,醉人何必酒家垆。”小注:“全市沿街,均有施水壶,供人解渴,颇如旧日武汉街头之施茶。”于火热之中透露出些温馨。“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铜豌豆”精神的核心价值(关汉卿那支曲子的自贬实际上是自负)。这也是良皋先生一生所追求的,但大家不要误会,以为他是命运的幸运儿。他也没有逃过1957年之劫。与启功先生一言未发而成右派不同,他是被武汉市委领导请去作为建筑界代表人士去提意见的。在鸣放会上,虽然他也想要“尽量委婉、温和、务实”,“尽量避免尖酸泼辣”,但还是“语惊四座”,并见诸报端,“帽子”自然不可避免。然而他并未后悔,这是张良皋之所以为张良皋,他就是想表现自己,然而这种本着自己良知的表现又有什么罪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