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破除“以药补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日期:2012-03-09
点击次数:108
诸多关注把“医改三年”攒成了两会期间较大的焦点之一。三年的改革实践和成效表明,我国医改的方向和原则是符合卫生发展规律的,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即将全面实施的取消“以药补医”的相关政策,成为医改攻坚时期的关键措施。
“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提高”
新医改三年,困扰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开始发生变化,我国的基本医保改革在覆盖人数、服务范围和自付比例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
“医改有实实在在的进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新农合的覆盖面扩大,每个人的补助不断增高,而且医补还要继续增高。二是基本药物制度,还有今年基层医疗的运营机制都有很大的改善。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7%,全年受益13.15亿人次。同时,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
“经过三年的改革,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我们还没有把唱戏的人调动起来”
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和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医疗服务供方改革进展有限,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2011年,我国共有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和18个省745家公立医院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
“按照原计划,今年将推动300家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各地汇总的数量已经超过300家。”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钟南山表示,今年总的感觉是公立医院的改革还比较模糊,特别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比较着重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但并未对内涵方面的改革做更多探讨。“塔顶、塔底和塔尖怎么起作用,这个内涵、定位和功能方面讲得不是太清楚。”
如何能做到更加重视内涵建设,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十二五”期间医改深化过程中需要继续探索的命题。
钟南山认为,目前谈医改谈得很多,主要是谈政府怎么做,这个架子怎么搭,但是“谁来唱戏”,这个谈得比较少,我们还没有把唱戏的人调动起来。
吴明建议,应重点推进支付方式、临床路径、医疗质量管理等综合配套改革,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调动医生积极性的同时规范医生的行为。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个重要抓手”
加成部分、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虚高等现象使得医疗服务价格被扭曲,公立医院要改革就必须破除“以药补医”这个机制性弊端。
陈竺认为,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是“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
钟南山表示,基本药物制度推到大医院还不是很成熟,大医院疑难病较多,就几个基本药物,不能解决问题。“现在较好的枢纽和抓手就是基本药物制度,要把它抓起来,完善起来。”
据悉,从2009年开始,我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重点在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首先使用基本药物。基层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将首先改变“以药养医”机制。
“政府对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下了较大的决心,但目前看水比较深。”陈竺说。不过,他也强调,即使再困难也要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