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勿以恶小而忽视不见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3-09 点击次数:130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高鸿宾今天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自己并不赞成媒体对“致癌牛奶”等的过度炒作。他对记者说,非法添加“瘦肉精”问题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农业部非常重视。不过他同时表示:“就那么个别人、个别场,出现那么点个别问题,炒得全社会沸沸扬扬,好像哪个都不能吃了。”他说:“你说吃了致癌,它得吃几吨、吃几年才致癌啊?”(3月8日《中国青年报》)

毫无疑问,现代传播方式的放大效用极为明显,一件极细微的事情,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就会成为公共事件,这样的事例在网络传播时代、微时代更加显著。高鸿宾的“叫屈”也并非毫无道理,毕竟早先一些看似平常的事情,通过媒体报道、炒作,相关部门和企业就会面临重大压力,疲于应对。不过,即便媒体存在这样的问题,也不是相关部门逃脱责任的借口,归咎媒体只能说明相关领导还未曾适应现代媒体传播的特性,更没有明白如何更好履行职责。

按照高鸿宾的观点,如果媒体不再拿着食品安全的问题不放,甚至于把关注的焦点从食品领域拿走,的确有可能民众会对这个领域失去关注的耐心,相关部门似乎也就可以不用为此奔波忙碌、焦头烂额。但这显然是个自欺欺人的逻辑,即便主流媒体放缓关注的脚步,也不意味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就会减少。一方面,食品安全只要有问题就会有暴露的一天,“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方面如今是个自媒体时代,网络将每个网民都变成了一个媒体,传统媒体已不再是民众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只要有一个人发现问题并公之于网络,立刻就会铺天盖地地传播。

从这个层面而言,批评媒体的放大效应导致民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显然是将板子答错了地方,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事实上,应对当下传播突进的多样性与媒体的扩大效应的较好办法,就是以积极的姿态应对问题。公共利益事无小事,任何涉及公共权益的危机事件,相关部门都不能以消极的态度来搪塞公众,要是那样的话,只能在媒体的扩大效应作用下,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遗憾的是,高鸿宾并没有认识这一事实,而是责怪媒体的放大效用,以至于认为“就那么个别人、个别场,出现那么点个别问题,炒得全社会沸沸扬扬,好像哪个都不能吃了。”但问题是,如果个别问题媒体依靠炒作都不能得到民众满意的结果,我们很难相信相关部门会主动去查察这些问题,甚至于肉眼看不见的问题。诚然,民众即便吃好几年也不一定会得癌症,但要知道,民众喝牛奶可不是为了证明得不得癌症,而是为了起码的健康。

食品安全,涉及公众的基本权利,即便只是个案也不应该视之不见,媒体的职责不允许他们对这种涉及公众基本权益的问题有丝毫懈怠。而作为维护食品安全的权力部门,更不应该只把个案当做微不足道的事件而忽视。细节之处见职责,如果等到公共利益已经出现重大危机才重视,那就晚了。

[作者:戈海]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