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度炒作”指责媒体毫无道理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3-09 点击次数:118

3月7日,农业部副部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对记者表示,自己并不赞成媒体对“致癌牛奶”等的过度炒作。针对去年年底有纯牛奶被检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M1超标一事,高鸿宾称,此事的传播“弄得太严重了”。“你说吃了致癌,它得吃几吨、吃几年才致癌啊?”(3月8日《中国青年报》)

读罢新闻,笔者不由吸了口凉气,并由此产生了疑问:媒体对“致癌牛奶”、“瘦肉精”等问题有“过度炒作”吗?从新闻媒体的责任来看,披露食品安全问题本就是其社会责任所在,内容上也并没有歪曲事实,说到底,“致癌牛奶”、“瘦肉精”等报道之所以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皆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指责媒体“过度炒作”毫无道理。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的理由,也完全站不住脚。牛奶只有一个批次发现了问题,“瘦肉精”在个别地方出现“个别问题”,是否就意味着问题不严重?牛奶一个批次发现问题,暴露出企业在生产工序或管理方式方面存在的不足;河南“瘦肉精”事件虽然只是个案,却折射出监管上的巨大漏洞,这些已然暴露的问题难道不应该引起关注吗?

多年来,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罔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至我们不得不呼唤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而我们在监管上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要么是监管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视而不见,要么就是监管者与违法者合谋渔利,河南“瘦肉精”、“三鹿奶粉”等事件无一不体现了这样不堪的现实。

在此种语境下,媒体的介入便成了一种倒逼力量,通过舆论的监督督促监管部门重视民意的焦虑。应该说,媒体力量的存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制度革新的重要依托,作为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理应以自信的姿态予以支持和感激,并在媒体监督之下改进自身工作,回应民意的诉求。而以“过度炒作论”来指责媒体,不仅纾解不了民意焦虑,还将严重损害自身形象。

[作者:禹海君]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