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含泪归来 俄政前路坎坷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姚望
作者:
日期:2012-03-08
点击次数:132

俄罗斯下任总统普京(左)与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这次大选前的招贴画。——本报图片库
本报特约记者 姚望 发自莫斯科
3月4日下午,莫斯科2069投票站。选民们通过警察把守的安全门后,排队依次注册登记护照,填写家庭地址,领取印有总统候选人名字的选票,到三面封闭的白色平台上填写,较后将投票投入透明度选票箱。为了呼应各派“干净”选举的呼声,俄全国有1/3的投票箱换成了透明材料制作。
记者对着一位登记材料的工作人员拍照时,他不满地嘟噜了一句:“我的肖像是我的私人权利。”他可能没留意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他的形象。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在每个投票站设置了摄像头。
当天20时,投票结束。据统计普京在本次选举中得票超过63%,当选新一届俄罗斯总统。根据他此前的表态,他将会提名现总统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理,“梅普体制”很快就会转为“普梅体制”。选举现场,普京答谢选民,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从2000年当选总统算起的这12年里,普京一直是俄罗斯的名片之一,是俄罗斯各种问题的“答案”。按照俄现行宪法,普京的新任期将为6年,如果再连任一次,那么今后12年中,他仍将是俄罗斯的当家人。
从1月末开始,普京陆续发表了7次竞选纲领。他的蓝图依旧宏伟,但难题不少。在俄罗斯多场反政府示威之后,俄罗斯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关注政治改革。
行政改革,普京的大难题
“喂,什么?事情已经解决啦!太好了,直接去找那个部门就可以啦!”
不久前,记者认识的一位中国人和俄罗斯某部门合作一项事务。那个部门的人告知一切已办妥当,让他找另外的部门拿结果;但是另一个部门回答说,没这么一回事。
很多在俄罗斯办过事情的中国人,都觉得俄罗斯政府办事效率比较低,手续繁琐。俄国当地人也时常碰到这种情况,他们只能耸耸肩说:“官僚主义!”
某种程度上,这是俄罗斯式样的南墙。
这样的南墙,苏联解体时便已出现。叶利钦时期,时任副总理的盖达尔曾想提请叶利钦任命某位官员担任部长职务。叶利钦答应了,结果盖达尔找不到任命的总统令。后来,盖达尔又去找叶利钦,结果叶利钦大发雷霆,总统令怎能搞丢?
叶利钦确实写了一份总统令,但较后这个总统令还是不知所踪。盖达尔后来明白,这是总统本人不想任命那位人士当部长。
20年后,这样的情形仍然可见,腐败问题自然接踵而至。
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梅德韦杰夫告诉记者,“苏联时期,如果有腐败,也主要在商贸领域,不像今天的腐败已经发展成为结构性的了。腐败几乎存在于各个领域,从商店、企业、医学、住房到司法体系”。
去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得票下降,被认为是要对国家腐败负责,因为该党掌握了俄罗斯大部分行政资源。
去年12月27日,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对政府成员说“打击腐败和官僚主义仍然是俄罗斯政府工作日程中的主要任务”。
除了常规的借助司法体系的力量打击腐败,普京任上还借助机构改革来打击腐败和改善政府效能。
普京希望自己的政府没有太多官僚。2004年,他解除卡西亚诺夫总理职位后,只任命了茹科夫担任副总理。但随着时间的进程,副总理越来越多。
俄罗斯现在的官员队伍相对庞大,政治学者卡拉普琴科透露,俄罗斯人口比苏联时期少了一半,但是官员比例却飙升了很多。2011年7月,梅德韦杰夫曾批评,“很多人想当官,就是看中了官员可以带来的好处”。
俄罗斯的机构改革未有进展,一些部门一时合并,一时又拆开。
2005年开始,为防部门独大,将部一分为三。部负责宏观决策,部下设署和国家局,前者负责分配资金,后者监督资金使用。后来,部觉得手中没钱,又把署的财权合并回来。而每一次机构整合,都会有两个月的空当期。官员未必能保住自己的位子,也不知道下一步去哪里。政府的工作和效率,消耗在等待和观望中。
在俄罗斯,提高政府效能、消减腐败、改革政府规模成为了一个屡屡被提及,但又是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继续被石油牵着鼻子?
大选前一天,在莫斯科较大的书店新阿尔巴特大街的“书之家”里,记者看到一本名为《普京为啥回归?》的书,封面上普京戴着一顶礼帽,穿着西服,手里拿着一支枪,一副典型的特工打扮。但仔细看会发现,他手里拿的不是冲锋枪,而是加油枪。
这页封面所描绘的是困扰俄罗斯的另一个争论:能源产业在俄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对于苏联解体,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那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油价下跌,导致苏联经济困难,并较终导致国家财政陷入困境,间接导致了政权危机。这是一个由油价下跌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俄罗斯本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被认为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所致。
反对派把普京任上大部分成绩归功于油价上涨。2月26日,在反对派示威的现场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外,一位老太太做了一个帽子,帽子的顶端,一个像普京的小人偶,抱着一根似是救命稻草的管子,管子上写有“石油”字样。
执政当局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尝试做出改变,但成效相对有限。对于俄罗斯而言,如何实现国家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梅德韦杰夫任上,尝试在经济领域有所突破。
他积极在微博上和民众互动,很看重高科技产品对于治国的作用。他下令研发超级计算机,以适时分析掌握舆论动态。他希望俄罗斯建立自己的科学研发体系,升级产业。他的态度在上海世博会上有所体现,据悉世博会俄罗斯馆方案较早报给梅德韦杰夫时,他特别强调了高科技的应用。
梅德韦杰夫希望俄罗斯在苏联已经拥有的科研实力基础上,加强科学城的建设,依托那里的科研院所,发展产业基地,国家对相关资金提供保障。目前较主要的项目,就是在莫斯科附近打造俄罗斯的硅谷“斯科尔科沃研发中心”。这个项目启动不久,莫斯科给予这家中心一些特权,由特定的总统法令保障。
之前有人曾经担心,梅德韦杰夫不当总统后,这个项目会遭遇寒冬。但普京几度确认如果自己出任总统,就会任命梅德韦杰夫当总理。相应政策的延续或许能得到保证。
几个重要的人事变动也将对俄罗斯未来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是被称为政治主管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苏尔科夫,出任了副总理。虽然有人认为这个任命是为了舒缓反对派的压力。但同时值得留意的是,苏尔科夫主要职责是经济现代化。这位大内政治主管,在政治领域深有一手,在相应的创新经济体系中,也会有机会施展。
此外,出任国家纳米公司的负责人则是当年权倾一时的副总理兼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
未来,俄罗斯是否能在创新经济领域内有所发展,还是要看具体操作。
教育与文化任重道远
相对政治与经济,另一个层面的东西很重要,但经常被人忽略。那就是精神和思想领域的认同感。1月,普京在自己参选纲领中,强调了“精神价值和俄罗斯人民的团结”的重要性。
俄罗斯教育界对精神领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道主义。”莫斯科大学教育系副主任马什金娜博士对记者表示。
俄罗斯教育部规定了一些必修课程,如哲学、社会学以及历史,以强化民众对国家的历史认同感。
但这并不够,“现在很多人关注物质领域,很多人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只想到好处。相对于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很重要。”马什金娜副教授说,“关心老人、扶助幼小的传统,在16世纪便已产生,在苏维埃文化中也得到体现。很遗憾,苏联解体后,这些好的传统离开我们的社会了,也从教育体系中退场。以前还有国际主义,现在竞争性意识太强,不好,应该帮助穷人和病人。俄罗斯社会丧失了自我。”
除了这样的社会理想外,在俄罗斯社会中还有一股暗流,那就是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我们看到现在不少人不能正视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不好。”马什金娜说。
在俄罗斯,经常可以听到外国人或者非斯拉夫被极端民族主义者打伤乃至打死的事例。
2010年末,由于一个俄罗斯族球迷和来自高加索的青年斗殴致死,在莫斯科引发了大规模的族群冲突,警方在全城高度戒备。这是近年来,俄罗斯民族矛盾爆发的较大的一次。
俄罗斯政府三令五申反对极端势力。1月30日,总统梅德韦杰夫和警察举行座谈。有警官提议,“应当从中小学直到大学,培养民族间宽容的问题”。另一警员表示:“有的中小学和大学教师自己就在宣扬极端主义。”
梅德韦杰夫即表示:“教育部和相关的地区政府采取应对措施,在某些情况下或许可以剥夺宣传极端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机构的办学资格,这方面没什么可客气的。”
如今大选尘埃落定,今后6年,上述三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将会对俄罗斯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5年后的杜马选举以及6年后的总统大选,俄罗斯民众将用自己的选票作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