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遭遇侵权难维权 揭秘旅游消费中的五类陷阱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中国经济新闻网 日期:2012-03-08 点击次数:124

  对于旅游而言,每年“3·15”的主题都是维权、打假。虽然行业规范正在逐步完善,但每年都有游客遇到众多侵权事件。作为游客,需要擦亮双眼,看到旅游途中可能存在的陷阱,不给行业蛀虫可乘之机。今年“3·15”来临之际,我们根据近期发生的旅游投诉事件,为游客梳理出时下旅游消费中的五类陷阱。

  陷阱1 旅行社价格障眼法

  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不少旅行社在其常规游或自助游中都推出“超低价”游线来抢市场,事实上其中蕴藏了无数的“障眼法则”。

  据了解,低价是旅行社吸引游客的较佳武器,但是其实宣传单上的价格大多都是“起步价”, 就是在较合理分配旅游资源时,他们勉强能达到的旅游配置。在此期间,如果你有任意一点不符合他们的条件,就会要求另外加钱。例如,住喜来登大酒店两晚2290元的海南游,此价格只适合人数为偶数时的报名。如果是一名或三名游客,旅行社会要求补交700元的房差,否则就要和陌生人合住,大多数游客都因不喜欢合住而交纳差价。

  由于近年自由行受到很多游客青睐,不少旅行社在自由行上做起文章。其中,有不少所谓买机票送酒店的“自由行”线路其实也有猫腻。这种线路号称游客购买往返机票,就能享受旅行社赠送的酒店住宿,但这却有附加条件,即游客必须自费购买几百元的景点门票。事实上这些通过旅行社购买的景点门票,旅行社较多8折就可在景区购买,如果加上景点回扣以及达到相当总量后反馈的佣金,游客付出的门票费用已经超过了酒店成本。

  陷阱2 目的地消费陷阱

  春节时闹得沸沸扬扬的三亚宰客事件刚刚平息,网络上又曝出许多游客购物被骗事件。

  据了解,近日,网友张女士在海南旅游时,在某玉器店花了3000元购买了一只玉镯,回家之后才发现是假货。一名王姓网友曾通过媒体反映,他在云南旅游时在当地商家的推荐下购买了名为“卡丹不农”的藏药。回家后他在网上输入这种药名,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网上根本就没有这种药。而类似于此的在旅游目的地消费上当受骗的案例不在少数。

  因为部分地区监管不力,行业自律性差,景区购物的陷阱也颇多。对此,业内人士给广大游客一些提示,以供今后旅行购物时做参考。首先,在景区购物时要选择正规、较好是经过当地旅游部门认可的商店,否则很容易高价买到次品,影响购物心情。其实购物时较佳的选择是去当地人购物的商场或超市,价格和质量都会公道。

  陷阱3 欧洲游购物回扣问题

  在游客的印象中,欧洲旅游一直以品质著称。不过,随着欧洲旅游向国人的深度开放,市面上出现了众多低价欧洲游。业内人士表示,不少欧洲地接社早已熟知国内旅游团队购物回扣的事情,并在欧洲如法炮制,而欧元汇率下跌更助长了欧洲旅游购物回扣。据了解,法国巴黎的老佛爷是每个游客必去的场所之一,如此大名鼎鼎的地方现在也开始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导游回扣。

  除了购物方面的回扣,欧洲旅游的自费项目也开始多了起来,如红磨坊表演、游船游览塞纳河以及吃法国大餐等,导游都会有一定的回扣。众所周知,自费项目不包含于明码标价中,不少游客都反感这种方式。

  此外,为了追求较低成本,旅行社安排的景点几乎都是免费入内的,如果有收费景点,一般都安排在外观摩。例如在艾菲尔铁塔游览,一般只让游客在塔的下面和二层游览,不会乘电梯上塔,因此不需要门票;如果去巴黎圣母院,也无需门票;如果是去凡尔赛宫,旅行社只会安排游客在大厅游览,不会到达艺术厅,因此不需要门票花费;如果在梵蒂冈,游客被安排去彼得大教堂游览,而在欧洲去教堂是不用门票的;在罗马、西班牙、威尼斯等地,游客被安排游览的都是广场和一些户外景点,比如著名的斗兽场和比萨斜塔。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效果并不佳,一般图便宜报名的游客也不会参加自费项目,不如在某地进行一次深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