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咋成了诚信试题?

来源:千龙网 作者: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44

武汉环卫工许服英清扫路面时发现一个手提包,里面装有3300元现金等物品。她沿路寻找失主,先后有十余人围观冒领,甚至有男子还伸手过来试图翻袋子。许服英担心被抢联系到了城管局,较终在城管局的帮助下,联系到了手提包的正宗失主。(2月6日《武汉晚报》)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样的,一份失物也只能有一个失主。而丢失的手提包,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逻辑题目,却一下子招来了10余个“失主”。这些人明知不是自己丢失的包包,更不知道包包里有何钱物,而去充当“失主”,说到底是一种爱占便宜的心态。受这种心态支配,即便知道没有可能,也要去试一试,反正又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侥幸成功了或许多了点意外之财,不成功也没什么损失,所满足的无非是贪欲冲动的需求。

如此一来,失物招领俨然演变成了一道诚信试题,从中折射出人性的善恶,检验了社会道德的成色。人之初,性本无。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惦记,这样原本朴素的观念,其实也是后天的教育与现实的约束,所打造成要普遍遵循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0余人冒领的行为看似是有违社会道德的个人行为,其实是整个社会对公众诚信教育与约束缺乏有效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处于违法边缘“占小便宜”的行为没有相应的惩处措施。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还会屡屡得逞,这些无形之中降低了公共道德的底线,亵渎了公共社会诚信环境。

违反诚信,虽然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其危害却显而易见,小则扰乱社会秩序,大则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勿以恶小而为之,需要的不只是说教,更重要的还要让其付出应有的行为成本,这应该是诚信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要让诚信如电一样,谁都知道它的好处,却又知道它危险,而不敢去碰它。(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