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酒瑞:60亿元的形象工程何以顺利上马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上官酒瑞 作者: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32

黑龙江省国家级贫困县林甸县全力打造的温泉果菜基地项目,被当地称为“天字号项目”,定性为产业结构调整工程、菜篮子工程、民生工程。然而,当地群众并不这么看,甚至认为是“败家工程”——先期建设的“38栋实验大棚”已经撂荒损坏,新建的两处砖瓦窑未投产即马上拆毁,用上百万元的别墅当“种子商店”,目的仅是供人参观。 (2月6日《中国青年报》)

当地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名为大庆温泉果菜基地,计划投资61.3亿元、规划面积2456公顷,项目规划建设温室大棚24000栋,预期产业格局年创效益50亿元,吸纳各类就业人员近6万。从这些内容来看,这本应成为一项惠及百姓、实现脱贫的工程,但何以较终结果南辕北辙呢?

从调查结果看,这项耗资巨大的“惠民”工程,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有“与民争利”的现象。项目建设造成了当地与19户农民在合同终止及利益补偿方面的矛盾,而且在剩余土地重新发包过程中,当地从中二次获利。其二,存在土地违法行为。如果说果菜基地以农业设施永久用房为名,在未办理农转用和供地手续的情况下,占用耕地建设蓄水人工湖、地热井井房等是“可以理解”的,但以此为名修建59栋单体别墅就是“强词夺理”了,这一严重违法行为已被土地督察部门查处。其三,没有进行科学决策。果菜基地所在土壤是盐碱地,没有搞好土质测定和土壤改良,种植蔬菜是有很大难度的;而且,没有进行经济效益的科学核算,根据前期的实验,种植蔬菜的成本很高,几乎无法获得收益。

从这些事实来看,林甸打造的这项“民生工程”,怎么看都名不副实。当地老百姓既不知情,也没有参与该项目的决策,更没有从项目的实施中获得实惠和好处。如果一定要戴个帽子的话,那就只能是形象工程,甚至是伤民工程。

民生工程跑偏、走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集中表现为,决策机构不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也不是为老百姓的真实需求考虑,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而是为了照顾小团体利益,或为了某些人的个人目的,借民生工程之名大搞面子工程。实践表明,这些工程和项目往往是豆腐渣工程、腐败工程,既损害了政府形象,又浪费了纳税人的钱,祸害不少。

林甸县这一形象工程为何得以顺利上马呢?首先是因为缺乏严格的监管。这一项目计划投资61.3亿元,对于财政收入还不到3亿元的贫困县来说,属于重大项目,应当进入预算决策的程序,且项目的实施也必须置于监督之下。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一程序应是走了过场。在缺乏外力监督的情况下,如果集体决策机制又被置于一边,那么公共政策就难免缺乏民主性、科学性而无法发挥其功能,甚至走向反面。为此,必须形成依法治政、依法治权的合力,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管。这是防止民生工程蜕变为伤民工程的关键所在。

还需要指出的是,林甸县的“天字号项目”,还与地方强烈的政绩冲动不无关系。若这种冲动能够直接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如果是为了政绩而“政绩”,就可能会无视百姓福祉,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并以此作为“进步”的阶梯。而一旦形象工程推进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势必会伤及百姓,成为伤民工程。因此,不妨考虑将自下而上的民众考评、参与和监督机制纳入现有的政绩评价体制中,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对于从根本上杜绝惠民工程跑偏伤民,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可以设想,如果林甸政府的项目决策,是在当地民众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如何可能又会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