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利调查
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
日期:2012-03-08
点击次数:114
变化带来压力,迅猛改变带来巨大的压力,将“女人”放在百年的历史图景里就会明白,这个群体经历了怎样的内外交困,如何放开小脚,咬着牙齿,提起裙摆,踢掉高跟鞋,跟着时代一路狂奔。今天的女人,依然承受着怎样的压力?这样的压力,是不是靠血拼、败金、扫街就能消解?
几乎每一个名人,关于“女人”或多或少都有吐槽。比如:
女人的天性就是蔑视爱她们的人,爱蔑视她们的人。(塞万提斯)
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使我厌烦。(王尔德)
爱女人,或是了解女人,两者只能选其—。(尚福尔)
女人的远见是:因为害怕皱纹而不肯笑。(李碧华)
……
公允地说,这些话语大多都带着明显的歧视。而在数十年前,它们却是社会的共识。
变化带来压力,迅猛改变带来巨大的压力,将“女人”放在百年的历史图景里就会明白,这个群体经历了怎样的内外交困,如何放开小脚,咬着牙齿,提起裙摆,踢掉高跟鞋,跟着时代一路狂奔。
今天的女人,依然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是不是靠血拼、败金、扫街就能消解?
无论女人还是男人,都来读一读吧。
“亚历山大”是个女人?
曾经一度在外企流行的“女人当男人用”原则,目前似乎已在中国所有行业推行,谁让女性嚷嚷着要“男女平等”呢?
记者—金 姬
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新世纪女性”标准: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好车,买得起新房,斗得过二奶,打得过流氓……
的确,在当下中国,“能顶半边天”的女性不仅要秉承贤内助的传统,更要像男人那样在职场打拼,甚至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她们不得不承受来自婚姻、家庭和职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半边天,云太多
网上还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据说每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都有以下三个条件之一:有一个成功的男人,有美色,像男人。据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只有以下两个条件之一:拼爹,拼命。”
这显然带有性别歧视的色彩。北京外国语大学女权主义小组通过《2011年中国社会性别盘点》,呼吁社会给予女性和男性更多样的生活方式、更宽广的生存空间和更公平的发展机会,而不是要求女性和男性变得一样。性别平等的宗旨是“不求一样,只求公平”。
走出家庭去工作,是女性获得性别平等的重要一步。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职业女性”可能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她们并不是我们过去常常说的产业女工,而是从事微贱行当的女佣、女堂倌和女艺人。而一个半世纪以后的今天,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至少在职场是如此。据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2011年11月28日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2010年中国女性就业人员约为3.5亿,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约46%。英国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同一时间也发布报告称,在中国,女性中近七成参与就业,职业女性的比例位列全球首位。
曾经一度在外企流行的“女人当男人用”原则,目前似乎已在中国所有行业推行,谁让女性嚷嚷着要“男女平等”呢?这“平等”是否真正实现还很难说,女性们在职场上所感受的压力一点都不比男性小。《中国妇女》杂志社与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联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大中城市职业女性开展的“第6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显示,城市女性日平均工作时间为8.4小时,85.3%的被调查者感到有工作压力。而女性工作压力的三大来源分别是“工资低于期望值”、“职场竞争激烈”和“工作强度大”。
80后上海女孩小马在2012年就快被这种压力弄得有些“窒息”。她目前在陆家嘴一家外资律师事务所工作,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虽然薪资颇丰,但刚嫁给“凤凰男”的她每月要还房贷8000多元。小马名牌大学毕业后又去香港深造,回来参加工作时房价已经很高了,加上结婚晚,去年才和相恋多年的老公买下一室一厅的房子。让她烦恼的是,较近她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被合并了,上层人事变动,自己原来跟的合伙人被排挤走了。
“我现在刚过30,马上又有生孩子的压力,贸然跳槽风险不小。”小马感慨,本想事业家庭双丰收,现在却弄得有些“两头不靠”——外资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强度太大,让她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生养小孩,多年亚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好好调理;如果换一份轻松的活,收入低了自然就会增加经济压力,养家重担难道让老公一个人扛?
中国女性的压力,让男性都有些看不下去了。日前,猎聘网对其站内男女各5000名会员发起了“当今社会男女承受压力状况”的调研,结果显示:72%的男会员认为,现如今女人承受的压力要大于男人。女性的压力主要来自:下一代的生育、教育,家庭的维系、家务,对双方老人的照顾以及职场。
虽然在男性看来,职场压力对于女性来说是次要的,但据智联招聘职场调查显示,62%的女性生活中工作占用的时间超过50%。在问及职场人未来三年职业规划目标时,女性的首要目标就是获得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感,其次是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成为领导者和管理者,自我实现和成为技术专家。由此可见,女性对于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有着较高的期望,但并不希望以牺牲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甚至牺牲部分社会角色来实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台湾校友会会长顾忆华对此深有感受。作为4个孩子的母亲,顾忆华在职场已经打拼了23年。她从淡江大学毕业后进入台湾第一家大超市万客隆,然后又加入B&Q特力屋台湾第一家家居卖场。2001年,特力屋董事长何汤雄找她谈了两次话,希望她能带领团队到大陆拓展市场。当时的顾忆华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出于家庭方面的考虑,她回绝了。“我希望跟小孩尽可能多地在一起。”何汤雄锲而不舍,第三次找她谈话,问:“你不去大陆,那你告诉我,我们这些干部的未来在哪里?”2004年,荣升HOLA总经理的顾忆华一家三代、祖孙八人举家迁移,全都搬到了上海,那时她刚刚成为第四个孩子的母亲。
“我都是工作到生孩子的那天,一般产后28天就去上班了。”如今,顾忆华的2个女儿在美国念书,2个儿子在上海。去年末,顾忆华又得到一次升职机会,但她必须经常出差。考虑到较小的儿子只有小学三年级,这个曾被评为2006“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的台湾女强人第一次选择了放弃,她跳槽了。“我离开了工作了17年的公司,这样至少可以多陪陪自己的小孩。”顾忆华说,年逾不惑的她不再是个工作狂。除了多和家人在一起,她还希望抽空念个零售业应用方面的博士,以便在55岁退休以后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