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未来发展面临的六大危机分析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
日期:2012-03-08
点击次数:82
2010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的运行情况,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即使是许多企业加班加点搞生产,市场依旧是供应不足,排队提车的情景再现,企业自然是辛苦并快乐着。多年来,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路线都是以增长为主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信息推断,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或将达到10.5%,许多业界人士认为工程机械行业一定也是前高后不低,似乎已是全年无忧。
如此的繁荣景象,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似乎要完全独立于全球行情。然而放眼未来的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是否依旧可以笑傲江湖?在细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考量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不难发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发展将会面临成本、技术、环保等六大危机。
第一,原材料成本危机
工程机械的主要原材料是钢材,钢材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工程机械企业的生产成本。众所周知,此前的铁矿石谈判,是年年谈,年年涨,而且是以惊人的幅度向上涨。2010年,刚刚上台的澳大利亚新总理吉拉德大幅度提升矿业税征收比例,垄断矿商不得不向政府低头。因矿业税提高而带来的成本上涨,完全矿商自己消化?绝对不可能!如何转嫁?中国是全球较大矿石进口商,处境可想而知。
工程机械行业是铁矿石行业下游的下游,铁矿石涨价必会造成钢铁的涨价,钢铁厂一定会将这部分的差价转加给下游产业,这是一个必然的连锁反应。即使近期铁矿石现货价格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因为协议价等原因,中国钢厂依然无法从中获益,工程机械行业面临着不可控的原材料涨价的成本危机。
第二,人力成本危机
中国能在30年内迅速崛起,这取决于"世界工厂"的定位,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低廉的人力成本。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2009年下半年至今,当中国经济实现复苏,快速走出经济阴影的时刻,我国多个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用工荒。专业人士认为,刘易斯拐点来了。所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较终枯竭。
根据联合国一项预测,15~24岁的中国人口已经达到顶峰,并将在未来10年开始萎缩,未来劳动力将由随时可得变成劳动力短缺。当人力成本面临危机,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么企业向人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要么选择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要么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在工程机械行业,虽然不能说是较具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仍有许多企业是凭借人力成本优势角逐市场。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企业将淘汰的落后产能转入中国,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低廉,中国俨然是许多国家、许多企业的乐土。而当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不复存在,中国是否也可以寻找到这样的乐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未来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将如何进行转变和调整?
第三,人民币升值危机
欧盟呼吁人民币升值,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各方压力齐指人民币,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央行6月19日宣布,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持有美国债券9千多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后,国家的外汇储备严重缩水了,国家的经济结余部分蒸发了。对进口而言,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我们能用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对出口而言,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我们的东西要比以前卖的贵了。综观整个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人民币一旦升值,国外产品会更多的进军国内市场,抢占市场占有率,而国内产品的出口反而会减少,贸易顺差缩小,势必会使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是出口的减少,一方面是国内市场许多企业的价格优势减小,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要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发展?
第四,自主创新危机
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发展而来的,部分企业在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突破方面有一定进步,但从整个行业来看,自主创新的能力仍需大幅度提高。
当前的世界舆论要求中国的产品从制造向创造转变,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遭遇海外市场关于知识产权等投诉的官司越来越多。这其中有市场环境变化,各国各行业的利益利益之争,但也存在由于我们仿制的太多,失去了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当中的信誉,这样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还是这样变成世界加工厂,我们拿着外国的模式,拿着外国的零部件,继续做下去的话,可能我们会遭到世界人民的不满。要在世界这个大家庭里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我们必须要有自主创新,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