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之子万伯翱:从知青到知名传媒人
来源:人民网 作者:翟慧慧
作者:
日期:2012-03-08
点击次数:106
核心提示:他是20世纪60年代首都干部子弟下乡支援建设的“第一人”,成为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他就是中国体育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现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万伯翱先生。

万伯翱先生(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崔慧慧,原题:《万伯翱:从“下乡知青”到知名传媒人》
[主持人翟慧慧]:“聚焦传媒领域服务传媒人士”,各位网友好,这里是正在直播的人民网传媒沙龙节目。欢迎您的收看。今天来人民网传媒沙龙做客的嘉宾经历有些特殊,他是20世纪60年代首都干部子弟下乡支援建设的“第一人”,他下乡10年的先进事迹曾经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新闻媒体的好评,成为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他是谁呢?接下来就请出我们今天的嘉宾,他就是中国体育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现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万伯翱先生。
[万伯翱]:广大的网友,你们好,我是第一次到人民网来做客,感到特别高兴,也有点紧张。
[主持人翟慧慧]:我们知道您当了十年的知青,您面对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生较珍贵的阶段都是在农场度过的。您后悔这种选择吗?
[万伯翱]:很多的媒体,包括外地的网站,很多记者采访我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问我你18到28岁较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农村,较艰苦的农业第一线度过的,你是不是后悔?我的回答一直是这样的,我不后悔,青春无悔。因为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要求,何况我下去以后,虽然损失了青春,但是,我也得到了很多的东西。
[万伯翱]:比如,我知道了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不仅能够改造自己、改造世界,也能创造世界。另外,我从一个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首都洋学生到达较底层,和农业工人,也就是和农民结合了十年,跟他们朝夕共处,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完全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
[万伯翱]:我从感情上,从各方面跟他们走得非常近。我就从他们身上学习了很多他们的较优秀的品质,有些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比如他们是那样的吃苦耐劳,是那样的无私奉献,他们得到的很少,有的一个月就拿18块钱,有的刚来的青年工人就是18块,我当时也是18块。后来随着你的考核、评定,然后给你升到一级农业工人,变成22块,后来再升到26块,我临离开农场的时候是升到了29块,就是说我已经到达了一个很熟练的、到达了二级农业工人的水平。
[万伯翱]:当时父亲写信告诉我,你是农场富裕人家。现在一听连主持人都笑,当时我确实是富裕人家。为什么?因为他用这18块、用这22块或者26块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这一大家子人上至父母,都是老贫下中农,还有他的老婆,就是家属,还有孩子,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计划生育,有的生两个、生三个、生四个,生五个的都有,所以他这26块、29块,当然是更熟练的、更老的工人有30多块的,他要养这么多人,所以我父亲给我算账,你是农场较富裕的人家也有道理,因为我的父母不需要我寄钱,我的弟妹也不需要我来养,我只是自供自给,所以我父亲说我是较富裕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