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称:原油期货尚不具备条件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经济观察网
日期:2012-03-08
点击次数:10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巢新蕊 近日,市场中一直传言原油期货即将推出。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国内石油企业对国内推出原油期货并不看好。
中石化的一位人士认为,在真正的市场化定价氛围下,油价应是企业和消费者两者博弈的产物,而现在我国仍是政府定价。“以成品油定价为例,即使将22天机制改为10天机制,也只能说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正朝市场化方向迈进,而不是已经市场化了。”他说。
而对于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的推出,很多有望参与该品种交易的期货公司都说尚未见过详细方案。
从原油到成品油
上述中石化人士认为,原油期货能够推出的前提之一是国内现货市场的市场化达到一定程度。然而目前国内石油勘探生产权仍集中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几大油企手里,原油社会化贸易基本上不存在。
“中石化原油基本上自己消化掉了,中石油、中海油除自己消化外,也卖给中石化一部分”,他说,这种“内部消化”的状况尚难以让原油交易社会化。
与此同时,国内石油上、中、下游的价格核算等机制也尚未理顺。
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认为,国内原油生产、加工、冶炼等环节的成本均与国外有所不同。
首先从油田资源看,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较初拥有的油气资源是国家无偿划拨的。近年来企业对新增的油气资源要付部分费用,但这笔费用对大型国有石油企业来讲“九牛一毛”,亦远低于国际石油企业支付价格。
针对油田的开发生产,近几年国家也开始对石油企业加收特别收益金。但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国内原油生产成本依然低于国外。考虑到油企要承担人员安置等社会责任,国家早已允许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油价接轨。然而,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以上,由于使用进口油成品较高,国内炼化环节屡曝亏损,国家也会给予炼化企业相应补贴。
由于石油企业成本账户并不公开,外界难知其实际市场效益。
国内石油产业上、中、下游尚相对封闭。比如,中石化生产的原油基本靠集团内部消化,即使其原油卖价低,其下游利润也会相对丰厚,集团内部上下游就可实现效益对冲。
而国内油价的定价权主要由国家发改委“把关”。自2009年1月国家推出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政策是,根据布伦特等三地原油加权平均价格,按生产成本加适当利润率来确定成品油价格,同时适当考虑其它因素。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在22个工作日内移动均线涨跌4%,即可调整国内成品油价。
上述中石化人士认为,纵观国内石油行业上、中、下游,“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因此,“中国尚不具备搞原油期货的条件”。
突破口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以上的背景下,国内推出原油期货的更大价值在于争夺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权。
目前相关部门已成立了石油工作小组来推动原油期货上市。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末、今年初,国家发改委下文有意把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企业,并将现行“22个工作日、4%”的成品油调价机制改为10个工作日国际油价变动到一定程度就调油价。
上述中石化人士认为,虽然国家发改委已有意向把油价定价权下放给企业,但出于治理通货膨胀等因素考虑,国内暂时还不能将成品油定价权完全下放给企业,“而且,由于担心石油公司更会‘获得暴利’,国内舆论也不允许这样做”。虽然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市场接轨,但原有定价政策仍需实行一段时间。要实现争夺国际定价权的目标,首先国家要有强大的现货实体做支撑,其次国家的金融市场也要相当发达,更要让国内外石油投资者相信这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目前国内原油用于自消都不够”,他认为,现阶段国家可以引进国外投资者和民资参与上游开发,先把现货基础做大,下一步再讲实现更宏大的目标。同时,国家也应加快期货市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