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获建筑界“诺贝尔奖” 从未获过国内奖项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张中江
日期:2012-03-08
点击次数:106
还会有下一个王澍吗?
从未获过国内奖,硕士论文被“枪毙”
如果不是因为王澍,很多人不知道“澍”这个音怎么读,更不知道普利兹克建筑奖意味着什么。
普利兹克建筑奖又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代表着西方主流艺术的评判标准,从某种意义上看,王澍获奖比张艺谋当年取得金熊奖更令人兴奋,这标志着中国高雅艺术登堂入室,真正被世界所认可。
然而,王澍只是一个人,翻开普利兹克建筑奖30多年的历程,美国有8人获奖,同属亚洲的日本也有5人获奖,相比之下,我们还远远不是世界艺术殿堂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王澍身后,我们期待更多年轻人能涌现出来。
然而,我们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能为明天提供多少支持呢?我们现有的环境中,又蕴含着多少阻滞的因素?
王澍获奖,是一次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深入解读它,本报特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日本当代著名华裔艺术家方振宁及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共同探讨,本次讨论主持人是中央美术学院课程教授、学者云浩。
王澍
1963年11月出生,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今年2月28日,49岁的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并且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
假消息成了真消息
云浩:您是何时认识王澍的?
王明贤:王澍很小我就认识了。他是原来东南大学毕业的,当时叫南京工学院。
云浩:那时他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
王明贤:那时还没这个水平,还是学生呢。
云浩:他较早的作品是苏州大学图书馆吧?
王明贤:那是十年前做的,是他第一个作品。王澍得奖,我觉得在中国还是个案。他这一得奖,大多数中国人很意外,这很正常,因为普利兹克奖很了不起,以往都是高高在上的外国建筑大师得的。在感觉上,中国建筑师跟普利兹克奖太遥远。这个消息刚发布时,网上很多人哈哈大笑,说这是一个好玩的假消息,过了十个小时,大家看了国外的网站,才说:“哎,好像还是个真消息呀。”
为中国实验建筑颁奖
云浩:那么,王澍得奖算意外吗?
王明贤:实际上并不意外,王澍是中国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这次普利兹克也算是给中国实验建筑颁奖,是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实验建筑的承认,我觉得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建筑分两种:一种是商业建筑,以挣钱为主,现在我们绝大部分建筑师做的是这种;另外一种是实验建筑,设计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是跟“八五美术运动”在一起兴起的,代表人物是王澍、张永和、刘家琨、董豫赣等。
云浩:实验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王明贤:它有独立的思考,有一种文化的批判性,从技术上它也强调自己的建造。比如王澍,他有自己的建筑理论、建筑体系,这一点非常关键,普利兹克奖评的是世界较重要的建筑师,可中国有几个建筑师敢说他有建筑思想、有建筑体系?王澍非常了不起,他把中国传统的营造方法转换成现当代建筑,把古典园林的手法融合在一个城市里,在一个新的建筑里。
王明贤:获奖只是个案
王明贤
中国“文革”美术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对新中国美术史、建筑美学、中国当代建筑有专门的研究,代表作有《城市史与建筑史的知识考古》等,王明贤先生是较早向国际建筑界推荐王澍作品的专家之一。
一个半建筑师的传说
云浩:实验建筑是一批人?还是王澍一枝独秀?
王明贤:王澍是较重要的代表,中国很少有人能达到他这个水平,因为做实验建筑的人本来就少,不到十个人,其中有人分心了,不做了,去做商业建筑了。只剩两三个王澍这样的坚持下来,王澍这个人特有意思,我们25年前认识,那时他在读书,已经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在流传,那时他是个非常先锋的建筑青年。他有一句名言:中国没有建筑师,如果说中国只有一个建筑师,那么就是他了。后来因为要毕业答辩,这话改成一个半,他的导师齐康算半个建筑师,当然,这是个传说,未经证实。
中国“废品”
云浩:王澍第一次走向建筑国际大展,是王明贤老师推荐的吧?
王明贤:对,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我跟范迪安一起推荐的他。
云浩:为什么?
王明贤:我们两个人都很喜欢他,事先没商量,可都选了他。王澍很快就提出“瓦园”的方案,我们觉得特震撼,较早设想是25万片瓦,但规模太大,承担不起,改成6万片。运过去时,海关一打开,里面都是灰,海关问是什么,我们说这是中国的废品,就象征性地报了个价。那次展览非常震撼,王澍用拆迁下来的旧瓦,象征中国城市的大拆迁,同时喻示着中国的传统营造体系。西方盖一个建筑,就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新做,但中国老建筑拆下来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可以再生。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一个地方,可到了中国馆,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很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整个世界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从激进前卫到传统
云浩:王澍一直是这个风格吗?
王明贤:王澍年轻时是一个很激进的前卫派。后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中国传统的营造技艺。他的那些建筑,有的是带着工人自己一块块砖、一块块瓦做起来的,世界上应该没有建筑师这么做,他经过十几年这么实验,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真的做成一个艺术品了。
云浩:可别人都在比谁盖的楼高。
王明贤:不仅比楼高,还在比材料豪华,造价动辄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但真正的建筑不在于豪华,它的本质在于它自己。
云浩:王澍获奖,会改变当下建筑业竞奢的局面吗?
王明贤:对此我比较悲观,开发商没品位,连建筑师也不见得都读懂王澍,有的还会羡慕嫉妒恨。
墙内开花墙外香
云浩:实验建筑为什么这么难?
王明贤:1999年,我做了一次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展,当时选了九位建筑师,可老先生们坚决反对,较后展览被撤下来了,只好挪到国际会议中心办,不能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那九位建筑师,就是张永和、王澍、刘家琨这些人。
云浩:王澍在国内没有获过奖吗?
王明贤:没有,前几年一次评奖,我提名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园,让我非常寒心的是,所有评委都很冷淡,都不附和,较后名落孙山。我当时就说,王澍真的是中国建筑的希望,你们谁现在不投票,过几年你们会后悔的,历史会证明这一点的。
寻找中国生长
云浩:那次评奖,王澍得了多少票?
王明贤:就我一票,搞得我很狼狈,所以我说,历史会证明你们的智商。北京有很多西方建筑大师的作品,也都不错。但应该跟北京的土地结合,应该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长起来。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像天外来客。王澍这个奖很重要,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么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是对世界建筑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西方建筑几乎发展到极点了,已经没有发展前途了,21世纪恰恰是要走出新路的时期。
云浩:唐君毅、牟宗三他们在儒学的研究中,得出过一个大致的结论:“世界文化的未来在于中国文化的复兴,未来世界哲学的核心应该就是中国传统哲学”。
王明贤:很多人说,王澍没留过学,我说恰恰是因此,王澍才更懂西方的建筑,有的人虽然在国外读了很多书,可只懂照本宣科,跟着西方走。所以我觉得今天中国较懂外国建筑的就是王澍,而较懂中国古代建筑的也是王澍。
云浩/整理
日本当代著名华裔艺术家、建筑及艺术评论家、自由撰稿人
方振宁:王澍比陈凯歌更有意义
很多人都认为王澍得奖太早了,因为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人,我们都觉得很遥远。
王澍的作品很少,他获奖的作品是宁波博物馆,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给了他一个成名的机会,对这个设计,现在学生意见不少,说不好使。我认为,好使的房子让开发商给你盖就可以,可这个学校是培养什么的?王澍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