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物”是荒诞与无知的借口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3-08
点击次数:114
木门斑驳,屋檐落草,庭院宁静,位于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的84号院,因鲁迅先生于此创作出《祝福》而闻名。但日前,该院门外贴出通知称将要拆除。昨日,该项目拆迁办介绍,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西城区文委表示,该院并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3月7日《新京报》)
即使有媒体的口诛笔伐和学者的极力保护,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暂住地砖塔胡同84号院还是将面临拆迁。虽然官方较新的消息解释称“其房屋早已改建,历史文化信息无存,未被认定为鲁迅故居亦不属于文保单位”。但还是引发了大家的质疑,这种以旧城改造为理由而进行毫不掩饰、明火执仗的文化拆迁行为,无疑触发了文化之痛。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旧城改造对提升城市品位、加快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并不意味着因此就能肆意破坏文物古迹。针对目前相关部门所解释的砖塔胡同84号院是不是文物其实并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以一个以改造绿地为由而对名人故居破坏的行为是否得当。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成为每个城市的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北京作为历史文明古城,一方面,正花费巨资进行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恢复原有的“凸”字形城廓;而另一方面却正肆无惮忌地进行老城拆迁。这一拆一建不仅令名胜古迹面目全非,也浪费了大量本可用于改善民生的宝贵财政。
“真文物”和“假古董”看似荒诞的悖论,在对于高度强调文化保护的中国来说,这竟是现实中的童话。而对于名人故居来说,那些没有正名的非文物保护单位正在渐渐消亡。据2005年《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现状》显示,旧城区共有332处名人故居,但如今被拆毁数目超过三分之一。在以一个“不是文物单位”为理由的肆意滥拆背后,则凸显出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滞后性。
砖塔胡同西头的84号院,就是鲁迅创作著名的《祝福》的所在地,和其他被保护的三处鲁迅故居相比,这个没能贴上“文物单位”标签的院落即将在一片机器轰鸣中倒塌,除了让我们心痛,更让人深思。如果今后不对名人故居是否为文物保护单位有明确的定义,那么这种钻法律空子从而造成文物被毁、遗迹被拆的事件还会屡见不鲜,而文化之殇还会随时上演。
[作者:程思明]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