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GDP增速,民生更幸福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12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

中国经济政策思维终于走出“保八”时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把GDP增速目标下调,不再“保八”,对于转变增长模式和改善内部失衡反而更有利。而这次以GDP指标调降进行的“改革”无疑鲜明地指向了今后将以“为以民生为主,用民众的幸福指数”来进行考核的新体系。从温总理的解释中就可以清晰地得出这个结论。他说调低指标,是为了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而更好的发展无疑是人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二,但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919元。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中国排101位。人类发展指数是客观反应一国人民生活幸福程度的指标。按理说,GDP越大,国家财富就越多,人民就越幸福。可是我们的幸福指数却与GDP总量排世界第二形成巨大的反差。因为对于老百姓来说,增长的数据远比不上真实的幸福。

只有用“GDP含金量”取代“GDP”,人民的幸福感才更期。

下调GDP增速目标,可以遏制地方的GDP冲动。据国家统计局去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除京、沪外,29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均超过全国9.6%的水平。有专家认为,地方GDP高于全国数据,因为某些地方为政绩驱使增加水分。而这种GDP疯长、统计数字严重注水正反映了地方政府的GDP狂热崇拜。由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GDP权重过大,迫使不少地方政府不得不把精力、资源都放在经济增长上,并忽视了对公共事业等领域平衡发展的关注。更为甚者,为了制造高增长率的GDP,有的地方不惜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生态环境;有的地方由于GDP出政绩的错误思想主宰着某些官员的头脑,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惜大搞增加GDP的形象工程,大拆大建,炫耀政绩;表面上的GDP繁荣,挤占了民生空间,浪费了大量民生资源,伤害了民生民心。

把经济增长的目标定在7.5%之后,以GDP为主的考核政府官员的方式也必将会改变,那么考核的标准就会定位于实在的民生,就能“倒逼”各级政府审视民生福祉。因为,于普通民众而言,“幸福感”绝非那些对他们无半毛用处的政绩工程。俗语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更多则体现在细微处、细小处。招商引资业绩有多辉煌,城市中心建筑有多闪亮,都不如吃得安心、女人如厕不用烦心、有病及时就治等“小事”更重要。而一直以高增长来解决民生问题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正视不足,在改善民生上比拼投入,以“幸福指数”代替GDP,用人民幸福来评估发展,着力解决好食品安全、看病难、入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老百姓较贴实可感的实事、难事,让他们业有所就、住有所居、病有所医、食能安心,幸福的生活,才是幸福“指数”的首要之选。

如此,放慢GDP增速,民生才会更幸福。

[作者:可米]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