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视的“世行报告”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110

  【财新网】(记者 叶伟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由中国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组织实施的研究成果《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下简称《报告》,中文连载1英文原文),其发布后所引起的反应都是令人费解,甚至令人失望的。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中,中国自身的经济也面临诸多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外需长期不振,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劳动力等各种成本快速上升而国际竞争加剧,环境压力与日俱增,种种不利因素意味着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已经不是一种愿景,更不应是一句口号,而是紧迫的现实需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政府在这种形势下积极寻求变革策略,力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中国经济中长期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可谓高瞻远瞩。一个伟大的民族之所以伟大,其可贵之处正是在于能够居安思危。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进行合作历史上首次重大而着眼长远发展的策略性研究报告,由国内外多位专家从不同的视角深入剖析自身问题,寻找自新之策,不但难能,而且可贵,理应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讨论,“两会”期间尤其应有更高的关注度。然而,由于种种令人费解的原因,各方对此讳莫如深,反应出奇地平淡,甚至故意忽视。相比之下,确定此研究课题之时多位中国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都表示了欢迎和支持,这与目前的氛围形成的反差何其强烈。

  应该强调的是,《报告》不是所谓的“世行报告”,而是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共同的课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外专家联合召开了十多次研讨会深入讨论。在报告形成的不同阶段,课题组曾多次征求中国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报告进行反复推敲、修改。有识者称,该研究充分而扎实,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应该成为下一阶段政府施政的重要参考。

  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今天的辉煌,毫无疑问应该归功于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当然,当前还存在很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诸如腐败、分配不均、资产泡沫、产业升级困难、民生亟待改善,等等,这些问题恰恰是改革不够深入,不够彻底所造成的。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公权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甚至渗透到经济的方方面面。当各种经济资源和机会主要是依靠权力、关系等手段而非市场竞争来取得,上述腐败和低效等问题便有了较好的温床;人们投资的方向,也必然是为了获得公共资源而非用于创新。

  其结果毫不意外。正如我们所见,国民财富越来越向政府和国有企业集中;国有企业垄断了国民经济大量的利润(也即其他经济部门的成本),而其效率却日益低下;由于回报高的投资机会多被公共部门垄断,而人们又不愿对创新进行投资,产业升级便显得遥不可及。

  《报告》所剖析和应对的,正是诸如此类真正关系到中国的国计民生的问题,当然不止于此。深入研究过《报告》的学者们,对其都给予颇高评价。即便是持不同意见者,也认为这些问题值得认真对待、深入讨论。

  当然,无需把世界银行的言论奉为圭臬;同样,也不应给之贴上负面的标签,甚至不由分说横加批判。人们当然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正如我们在世界经济论坛或者WTO会场经常看到各种抗议者;不同的利益部门也会表达自己的立场,因为政策的形成往往就是各个利益部门博弈的结果。然而,如果因为个别人或者个别部门表达了反对意见就如临大敌,不能推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那么,这既不是对中国经济面临的较为重要的问题所应有的负责任态度,也显得决策层所支持、国内外顶级专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进行的工作不够严肃。

  中华民族历史上所有强盛时期,都极为包容和善于反思,惟此才能不断更新、自强。我们当前正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这两个优点不应抛弃。■

附:世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PDF,连载1)

   世行报告全文(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