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城中村”十年:房租涨8倍 见证整个城市变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102
中新网太原3月7日电 题:山西太原“城中村”十年:房租涨8倍 见证整个城市变迁
作者 吕玮
3月,年刚过,毕业生找工作的季节,“城中村”租房的旺季。
90年代末,以北张村、许西村为代表的老村,彻底褪下男耕女织的外衣,披上了城市的霓虹五彩。此后十多年时间,它们伴随着城市,伴随着高校和一批批年轻人,茁壮地生长起来。
在太原几所著名高校附近的村庄里,房子盖得越来越高,设备越来越好,房租也越来越贵。
7间房村民变城市居民 成就下半生富足
36岁的杜虎成,是靠近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的太原北张村村民。 “村委会早变成了居委会,我现在是居民。”
杜虎成说,生在北张村自己很幸运,租房生意成就了他的大半生。本来是农民的自己却不用种地了,跨越“房奴一族”直接成为了城市的主人。
以这种方式成功融入城市,是与杜虎成有相同经历的城中村本地住户万万没想到的。
1998年,杜成虎眼看着周围的村民升级成房东,也跟风将“有房出租”贴在了门外。杜虎成说,那时房子都还是平房,只有7间,自己和家人还要住其中两间,能租的房子就剩下5间了。
杜虎成说,自己没想到,当时借钱、贷款盖起的7间房还能带给自己一个产业。
2000年,依然是个龙年。靠着“7间房”2年的房租收入,杜虎成翻新了自己出租屋,“主要是增加了室内卫生间”。杜虎成至今不敢相信,那时学生出租屋像一眼新井口喷出的泉水一样,止也不止住。
于是,杜虎成学会一个新词,叫“随行就市”。房价涨起来,收入高起来,杜虎成的出租屋从7间变成12间,由一层变成双层。而今,杜虎成拥有3层楼,26间出租屋,每间600元。每个月足不出户,就能拿到两万元的收入。
“这真像一个梦。”
“加盖、加盖、再加盖”
2003年,22岁的梁小白开始给北张村里盖房。他告诉记者,在开始的几年,房子需要推倒重新打地基,后来就是不停的“加盖、加盖、再加盖”。
在加盖的同时,梁小白的劳务费用也随即涨起来,“2003年,每平米350元不到,到了2005年,每平米涨到500元,2009年时,每平米费用是900元。”
梁小白说,东家刚加盖好,西家又要开始打地基,因为自己收费比较低,村民都给自己排了“档期”,就这样,不停的盖了6年,“那是盖房子的黄金时代,不愁没活。”
不是本地人的梁小白笑称,自己是北张村的半个村民,为北张村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现在,梁小白住在北张村的自己建的出租屋内,他认为,大规模的盖房时代已经过去,近几年干的都是“抹墙、翻新”的零碎的杂活,更像是自己完成工作后的三包服务。
梁小白作为局外人,见证了城中村的变迁,“现在的北张村北张村有着相当便利的地理位置,紧挨山西大学、财经大学等学府,西面靠着高新技术开发区,东面是108国道,也就是所谓的大运路,村里面有三个出口,很方便车辆的出进,已经是真正的城了。”
十年租金涨8倍 伸出手摸到对面出租楼的墙
与北张村只有一校之隔的许西村,可谓真正是校园村。而此前十年,它就已经进入城中村蜕变之旅。
年近70岁本地居民张秀香说,自己是山西大学的一份子,这里是村,也是校园。大学生们称这里是太原的“小香港”。
“2000年,租房每月80元,60元也租过”,张秀香告诉记者,“到了2004年,房租涨到了180元,2006年涨到230元,2009年房租翻倍到450元,目前一个20平米带卫生间的每月租金是620元,市面儿上都是这个价。”张秀香目前有61个出租房。
作为当地较大高校的山西大学的学生,不出校门便可轻松跨入这片被人称为“不夜城”的集中聚居区。慢慢的,在外界人看来,许西村和山西大学仿佛已粘合在一起。
夜晚踏入这个小都市味儿浓重的“村”,不足3米宽的步行一条街蜿蜒着,除了人还是人,没有了所谓的保守距离尺度。斑驳的路面两边,闪烁着标有不同名称的霓虹灯,饭店、商店、服装店、娱乐场所,还有小旅馆和刺眼的成人用品店面,在这里,如同一个大都市繁华的缩影。
身边学生模样的女生道:“来这里,就是为了感受这种人挤人的热闹氛围。”
“大部分现在在村里的都是老年人。”张秀香说,自己晚年是寂寞的,除了陪伴自己麻将,就是这人来人往的学生大军,她指着村里深处的一家“象牙塔公寓”笑着回应记者“看,那块地方是我年轻时候养鸡的地方”,就这样呆坐了5分钟,张秀香笑道,“好像不是,村里改动太大了,都看不出来了。”
古稀之年的张秀香,日头黄土的记忆依然封存如昨,至今一人住在村里。选择留在这里,完全是舍不下能给子孙带来富裕的这篇“热土”。“孩子们在长风街买了房子,搬出去住了,还有一个孙子在英国留学。
对于大多数外乡人,城中村的出租屋给了自己一个安身之所。2005年,从山西中北大学毕业的第三天,翟金鹏幸运找了一份 “售楼先生”的工作,每月以180元的低价租了一间带阳台、卫生间的20平米的出租屋。
第一天住进‘家’时憋屈坏了,有扇窗户,但伸手就能摸到对面出租楼的墙。
翟金鹏记者,自己在太原的第一间房子在太原另一个叫狄村的城中村,房子是刚盖起来的,墙皮还有点湿,用手抹一下还会掉灰,虽然美其名曰有卫生间,但马桶就在阳台上,用一个帘子和厨房隔开。
两家的出租楼之间不到一米的距离,抢夺了采光权。为了正常生活,他日夜开着露电线的电灯,但翟金鹏还是毫不犹豫的一次性交给房东半年租金,“当时的房价都是250元左右,180元的房子不抢就没了。”
翟金鹏的工作表现很快得到了认可,收入也提高了,半年后,他搬出了狄村,在大营盘以500元租了一间一室一厅的小公寓。
住宿条件好了,可翟金鹏还是怀念“村里”的日子,“他给了我一个歇脚的地方,给了外地人在太原的很多家,见证了我拥有梦想,艰难追逐生活的时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