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或将不再以“出身”划分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中国经济新闻网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110

  监管机构正在酝酿对中国银行业布局的重新调整。据透露,正在研究之中的重新分类方法,有望打破过去银行业按照“国有”“股份”的“出身”来划分,而是以风险资本以及其他要素作为标准进行全新分类。正在酝酿之中的分类方式,将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较终达到更加符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多层次金融体系的要求,有利于满足社会各层面对于金融服务需求的目标。而在银行分类完成前,银监会将率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执行差异化的监管标准。

  事实上,银监会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分类的探讨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调整的标准也参考了资本和风险。2007年,交通银行成为首家转入国有商业银行队列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时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从金融风险监管的角度出发,资产超过1万亿元的银行,银监会就将视为大型银行进行监管。

  随后的2010年,曾经使用了数十年的“国有商业银行”称谓也悄然被“大型商业银行”所替代,实质上也反映出银监会开始淡化以银行“出身”对其进行分类的意图。不过,除大型银行外,目前中国主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等四类仍以“出身”划分。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具体到银行系统,就意味着要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业金融体系。在谈到中国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银行体系问题时,原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董事长秦晓一语中的。他说:“银行体系的设计是要考虑它的功能,不能将所有的银行都变成全国性的银行。”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个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既要有覆盖全国的银行,又要有专注于本省市的银行,还要有专门服务于社区居民的银行;既要有专门为大型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也要有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还要有为微小企业和“三农”业务提供服务的银行……至少这样的体系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而本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多层次的银行体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不过,“银行经营求同之道易,存异之道难”。正如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担心的那样,任何一家企业都有着天然的逐利性,如果以大中小来对银行进行分类,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很可能会刺激小银行掀起更大规模的扩张行动。

  在银行再分类落实前,银监会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差异化监管措施则有望率先执行。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年初的监管工作会上表示,要抓紧研究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差异化监管制度,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今后的资本要求将出现差异。

  尚福林坦言,五家大型银行在我国都属于系统性重要银行,中国银行更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因此对大型银行的监管要求就会更高更严格,这些要求是一个标杆,是一种勉励。他要求五家大型银行要制订规划和时间表,制订符合本行实际的落实方案和操作细则。而银行的监管主要是根据银行业运行中的苗头性问题,开展风险的早期干预,促进风险的早期暴露,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因此监管标准往往是适度超前的。

  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借鉴国际新监管标准,紧密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健全完善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抓紧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系统重要性评估与监管等一揽子监管标准,并在深入细致做好测算评估和沟通工作基础上适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