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亿美元合并案背后:铜价1月突然“开出”小阳春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24
880亿美元合并案的背后,是回暖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
整个1月份,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一篮子期货价格上涨10.9%,其中,锡价以26.5%的幅度领涨。金属商品因此也取得了2010年12月以来的较佳单月表现。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惊呼,大宗商品的“牛市回来了”,眼下徘徊在8000美元上方的铜价可能再次“破万(美元/吨)”。
铜金属被视作全球工业生产的先行指标,素有铜博士之称。铜价的上涨,表明较近几周投资者对全球宏观经济前景的预期发生了变化。嘉能可和斯特拉塔的拟议交易,进一步助燃了这类乐观情绪。如果较终合并成功,新公司的铜产量将跃升至全球第二位,并成为全球较大的锌、铅和铬铁合金生产商,以及第四大镍生产商。
两家公司拟议合并之前,大宗商品价格刚刚经历了先高后低的混乱一年。铜价因市场对中国建筑(601668)热潮的期望降低而受到打击。在2011年2月短暂突破10000美元/吨,铜价当年10月暴跌至6635美元的低点。
对于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东证期货有色金属分析师陈佳杰认为,从宏观层面看,这波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主要与前段时期各个经济数据向好有关。美国劳工部2月3日宣布,美国1月的非农就业人数环比(与上月相比)增长24.3万,为去年4月以来的较高水平。失业率从8.5%降至8.3%,为2009年2月以来的较低水平。
不过,铜价的涨势并非只是赶上了一波市场普遍乐观的浪潮。今年年初,市场的注意力再次关注于铜供应吃紧的长期趋势。
全球较大的铜矿商中,多数报告2011年产量有所下降,尽管过去一年中,平均价格达到了创纪录高点。伦敦上市的大型采矿企业——必和必拓、斯特拉塔、英美资源和力拓——总产量较2010年下降了27.3万吨,降幅8.2%。
产量数据令人失望的同时,在LME注册仓库的总库存也出现显著下降。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数据,在LME注册仓库的铜存货从去年10月初算起减少了30%,“除去有待交割的金属,LME库存达到了2008年10月以来的较低水平。”
而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在中国。此前市场观察人士普遍预测中国2011年12月铜进口量将较11月下滑。但结果恰恰相反,出于融资需求,中国在2011年12月大量进口铜共计508942吨,比上年同期上升12.6%,创下历史新高。
铜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消费中仅次于铝,中国的铜需求占全球总量的40%。中国库存的动向备受全球铜市场关注。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家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采矿企业高管注意到,中国买家开始以全年供应合约的形式,加大采购2012年的金属。他还补充说:“他们甚至还想买更多。”
海通期货有限公司的一位资深投资经理对早报记者表示,从长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肯定是向上的,而且主要的动力便是“金砖五国”。西方发达国家的GDP增速极低,不可能对资源、能源有巨大增量的拉动;而中国、印度等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对需求增长的拉动,才是主力。
虽然当前经济阴云密布,铜价仍上涨至每吨8000美元以上,2000年铜价每吨不足2000美元。
不过,前述资深投资经理认为:“现在说大宗商品的牛市回来了,还为时尚早。现在也没有哪家机构认为今年会是单边向上的牛市。”因为欧债危机依然还未解决,欧洲各国还款集中期在2、3、4月份,“那才是真正的定时炸弹。”
陈佳杰表示,在之前和江西铜业(600362)等相关人士讨论时,他们普遍认为2012年大宗商品将会是大的震荡市,良性上涨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