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工化”加剧体现农民工和企业“双重无力”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黄楠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114
上周,26岁的陈安勤又一次从老家济宁来到青岛找工作。去年底,他离开了崂山区一家物业公司。问及离职原因,他淡淡一笑:“厌倦了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想再换换。”
今年是陈安勤外出打工的第5个年头,青岛也是他务工的第四个城市。五年间,他做过保安、焊工、养殖工和物业管理员共7份工作。
像陈安勤这样的“短工族”并非个案。在当前“招工难”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尤为刺眼。
“短工化”与“用工荒”有何关联,背后又有哪些隐忧?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农民工的一种自我救赎?
近期,市人社部门对全市3300家企业用工抽样调查显示:外来农民工约占从业人员的65.4%。在这些企业中,出现员工流失企业达1907户,其中超过20%企业员工流失率在10%以上,流失员工近5万人,80%以上为新招农民工。
“这几年不停地换地方、换工作,就是想多学点儿东西,有点儿发展。”陈安勤直言,很多朋友大都一年一换工作,不少人因工资待遇低而流动。
“现在农民工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是一年多,就业‘短工化’愈演愈烈。”这是近日一权威机构发布的《农民工就业趋势报告》中的一个结论。
“大部分年轻人都干不住一年,无奈之下我们只有招聘45岁以上的员工。”德元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是岛城一家电力配件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年轻员工三年内几乎流失殆尽,无奈之下,只得招收“高龄”员工。
德元公司在青岛中小企业中颇具代表性。55岁以下的保安、55岁以下的操作工……岛城劳动力市场近期大量出现的“高龄用工需求”就是“短工化”产生的“衍生品”。
从正常逻辑上讲,企业都希望员工能忠诚少跳槽,员工也大都希望能在一个企业稳定地做下去,特别是农民工。“短工化”现象为何频现?
“在某种程度上,频繁跳槽是农民工遭遇职业发展‘水平化’之痛的自我救赎。”市人力资源市场高级分析师李志战分析,农民工离职较主要原因是在用工单位提升有限,对企业条件不满。
记者调查发现,人口红利的消失和新生代农民工视野的开阔,确实使得农民工在与企业博弈时更加有力量。尽管收入还是影响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但打工的目的也不是单一的“挣钱养家”。
岛城一不愿具名的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民工长期在一个地方干,工资上调、职位提升的瓶颈显现时,他们往往理直气壮地选择跳槽,一旦新岗位不如人意,接着继续跳……
记者了解到,在青岛劳务市场,原来只有在季节性较强的行业出现的短工,正在向各行业整体蔓延。“干不长、频跳槽、发展空间小、努力成效低。”“短工化”正成为相当数量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
“短工化”加重“用工荒”
对企业而言,农民工“短工化”意味着一年又一年的“招工难”。
岛城一知名餐饮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短工化”对当前的用工荒而言就是雪上加霜。“几乎每天都有人进进出出,很多人在辞掉上份工作后并未迅速寻找下一份,由此形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待业群体,放大了用工缺口。”
有关统计显示,大部分农民工两份工作的间隔期为半年,客观上加重了“用工荒”,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我市人社部门相关统计印证了这一事实:2011年,纳入统计的3300多家企业中,招工满足率75%以下的有905户,招工满足率50%以下的竟达477户。“因员工工资待遇与期望值不对等导致招工难的企业有 1407户,占42.65%。其中,规模较小的餐饮服务、批发零售、制衣制鞋、食品加工等企业较为集中。”
“每一次招工和培训都意味着企业要额外付出更多的劳动力成本。”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说,现在较忙的就是招聘部门,几乎每天都是在 “上满弦”工作,招聘费用三年间翻了一番。
“显然,尽快让农民工掌握操作技术是提高其收入,激发其热情,在企业稳定工作的较有效办法。”李志战表示,这就要求企业给予他们全方位职业教育和培训。对此,记者采访发现,许多企业不愿意花钱培训职工,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安稳,花钱培训后辞职了岂不是白费?”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职工为寻求一份更好的工作总是在不停地流动,企业自然也就经常缺工,尤其是熟练工。”李志战评价说。
农民工和企业“双重无力”
“是用工慌,不是用工荒,冷静思考并拿出实际行动的有几个?年初招工信誓旦旦承诺的又有几个?”岛城“小陈热线”负责人陈明钰近日微博中的一番话引人深思。
“入职后工资拿得远没有简章上写的高,伙食标准在两个月后突然降了”……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对于企业招工中“美好承诺”没有兑现,部分企业含水分的“高承诺”行为,让许多农民工伤心失望。
对此,许多企业道出了其中的无奈。一不愿具名的服装企业负责人直言,“在目前赢利水平下,薪酬水平短期内已到了临界点,再也涨不动了。”
李志战表示,“短工化”愈演愈烈表现的是农民工和企业的“双重无力”:农民工的无力是,自身期望提高而人口红利还无法惠及个人时所表现出来的迷茫;企业的无力是,面对国际资本缺少议价能力却要面对诉求日益增多的新生代农民工。
犹如“硬币的另一面”,“短工化”加剧“用工荒”,客观上提供了一种倒逼机制。对企业来说,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效益,增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
有关专家表示,“短工化”或许只是一个过渡期——人口红利消失、产业升级转型的一个阵痛期。但从农民工和企业个体来看,“短工化”带来的压力可能比想象中更加巨大,而他们面对这一困难时却是“无力和迷茫”。本报记者 贾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