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国企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118
【财新网】(记者
王晓冰)大概三年前山西煤改正如火如荼推进之际,曾找周其仁教授约稿,讨论国进民退现象。周教授反问我,你怎么判断现在国进民退了?有总量的数据证明吗?哪些行业在国进民退?
周其仁教授是实证派,也是乐观派,他更愿意相信民营经济自身的竞争力——即使在国有企业在各种政策支持下雄心勃勃四处扩张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也能够胜出。“过去这几十年,你什么时候看到民营企业有过理想的生存环境呢?民营经济不还是起来了吗?中国的民营企业都是从缝隙里拼杀出来的。”他说。
但是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根据全国工商联2006年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年,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经由2000年的55%增长到65%左右。但2011年10月19日,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102家央企的情况,这102家央企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占当年GDP的61.4%、42.2%。2010年这102家企业资产总额244274.6亿元、营业总收入167769.4亿元、净利润8522.7亿元,而当年中国GDP为397983.3亿元。孰进孰退已显而易见。
如果答案是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了,或者可以证明中国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卓有成效,甚至可以说中国找到了一条通过对国有企业加强监管从而促进其提高效率的有效路径,实际上呢?从前述公开信息推算,这102家央企的平均净利润率只有约5%。而作为天之骄子,它们通常都自由跨越在多个行业,基本不用担心政策准入问题、项目审批问题和贷款问题。部分企业一旦亏损即叫苦连天,经常可获得提价、国家注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
再联系近年来屡屡报出的中石化天价吊灯事件、垄断行业职工高薪争论,以及消费者和企业对于油价、电价及电信服务的种种不满,央企的效率或许较过去有所提升,但仍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只不过因其规模庞大,其利润的绝对数字仍然惊人。
这102家央企垄断了石油、电力、电信、航运、粮食等基础性行业,其运营的低效和高成本影响的是整个中国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成本,影响了中国经济整体的竞争力。由于这些企业本身对价格和政策的影响力,也使市场的运行发生了扭曲。除此之外,由这种垄断和管理低效所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腐败。以中移动为例,近年来腐案频发,从集团党组书记张春江,到下属省公司总经理李华以及集团数据部的大大小小官员先后落马,较新一个被调查的是集团副总经理鲁向东。这些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深植于国企内部,并非抓出一两个硕鼠即可根除。国企垄断不破,则腐败难绝。
此次两会上,很多代表纷纷为国企改革建言,或建议国家用两年国企利润给全民分红,发放4万亿消费券,平均每人可发3000元;或建议对垄断性行业和暴利性行业征收“暴利税”,并以此税为下游企业提供减税空间。
这些建议的出发点或许不错,但对于解决国企乃至于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瓶颈问题均是治标之策,国企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首先,国企涉足的领域并没有界定,原则上国企只应在战略性、非竞争性的行业发挥作用,事实上过去几年国企在合并集中的同时,也从未停止把手伸向盈利高的领域,比如房地产。其次,国企与民企、外企在市场竞争中并没有处于同等的地位,在融资、准入、政策倾斜方面的优势无处不在,一个不分所有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远未达成;其三,在法治方面,国企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约束。有识者认为,应当明确界定国企允许进入涉足的领域,并针对这些国企实行“一司一法”的政策,通过立法来约束其垄断行为。
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放权让利,得益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崛起打破了过去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具雏形,很多有识之士早已指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发展动力就是进一步破除国企垄断,这将极大地释放企业和市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