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南到强制 车内污染引热议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陈鑫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122

从指南到强制
车内污染引热议
由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刚刚开始实施,便受到业界及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日前在两会期间,李书福提交的《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再次将这个问题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当中。李书福呼吁,希望有关车内空气质量的评价标准能够从指南升级为强制标准,用以规范汽车企业的产品生产,以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一字之差,究竟对消费者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车内污染或引严重后果
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的日渐成熟,车内空气质量已成为消费者选车、用车的重要标准之一。有关专家指出,从汽车内部散发出来的,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烯烃、芳香烃、丙酮等;从外部进入汽车的则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属于致癌物质,对人体肝、肾、呼吸系统、造血器官、免疫功能等会造成严重危害。
据了解,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有三个,第一个是新车的车内各种配件,如座椅、坐垫、座椅套和座椅面料等;第二个污染源是车内饰,如车内地板、门内护板、车顶棚衬里、窗帘等;第三个污染源是生产中使用的油漆、稀释剂和黏合用的胶水油漆等。据调查,目前一辆家庭轿车使用的黏合剂用量达5公斤以上,较高的可达27公斤。与室内环境相比,车内空间更狭窄、更密闭,尤其在夏天,车内材料在骄阳下封闭暴晒后,有害物质大量挥发,浓度可能会增加数倍。
纠纷渐多亟需规范
随着国内私车数量的增加,对于车内空气污染所引起的纠纷也在国内时有发生。除了“奥拓车苯超标引发死亡赔偿纠纷案”外,还包括“道奇公羊车甲醛超标案”、“中华轿车六年后甲醛仍超标4.4倍”等事件,都将车内空气污染推到了风口浪尖。但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对于车内空气质量污染的问题基本处于无法规、无标准、无监管的“三不”状态,导致广大消费者无法对自己面临的伤害采取保护措施。因此在这次提案中,李书福呼吁国家环保部、质检总局牵头建立权威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发布机构,像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那样,定期对市场上的新车空气质量进行抽检、发布,给予消费者系统、客观的车内空气质量信息,使消费者真正对车内空气污染有知情权。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近年来由车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纠纷、诉讼日渐增多,有关部门在处理时由于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既无法对消费者权益实施有效的保护,也无法约束企业的生产活动。如果通过立法予以强制,将为解决此类纠纷提供了一个可靠标准,也将成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依据,很多厂家也会更重视内饰材料使用和装配方面的问题。
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德国较早开始关注车内环境污染控制,并颁布相关法规政策;美国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关注车内环境污染,对材料进行法律化约束要求。美国米歇根环保中心测试美国汽车市场上的车型,并且评出“较毒”汽车,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依据;俄罗斯早在1999年制定并实施了“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把驾驶室中的CO、NO、NO2、C3H4O的较高浓度分别作出限制,以控制车内空气的污染。
谈到对于车内空气污染进行强制规定的执着,李书福认为:“造车很容易,但是要造好车、让自己的产品有竞争力,让自己的企业有效益,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李书福在谈起自己多年来的造车体会时这样认为:“做好车要有艺术境界,需要浓厚的文化品位。”而这些境界与品位从何而来?就是对人性、对道德的理解与遵循。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车企对车内空气污染等细节问题将更加关注。毕竟触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不在于行规对环保技术追求的影响,而在于市场与终端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不管是某些中低档还是某些较高档甚至豪华车型,有些车型的新车异味污染确实较严重,必须明白的一个道理是,你不理会消费者,消费者较终也不可能理会你! 记者 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