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电影人:题材单一不如民国 外行领导内行

来源: 作者: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90

核心提示:钟惦棐的言论在当时显得非常尖锐,尤其是他把电影创作生产的现状和“旧中国”相比较,让人颇有“今不如昔”的联想,其次他强调电影的专业标准,而不是政治标准,指出电影问题的症结在于“外行”领导“内行”,行政领导过多的不恰当的指导,导致了艺术家缺乏自由。

本文来源凤凰卫视3月6日《腾飞中国》节目,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作为北京一条普通的胡同,舍饭寺并不出名,如今这条胡同的名称已经为另一个名字所替代,昔日的遗迹也荡然无存。在上世纪50年代,舍饭寺胡同之所以是藏龙卧虎之地,因为这里是文化部电影局的所在地,不少身居要职的文化名人、大导演、名演员都在这里上班或者是居住。

1956年10月,全国各大电影制片厂的厂长齐聚舍饭寺,这次由电影召开的会议,主旨就是讨论如何落实“双百方针”,此外,参加会议的人们还听取了著名电影导演蔡楚生等人赴欧洲考察的汇报,历时将近一个月的“舍饭寺会议”,酝酿了建国后电影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会议决定改革以苏联为模式,建立的故事片厂,重点是要改进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这次会议还提出了电影应该自选题材,自由组合、自负盈亏和以导演为中心,也就是后来被称为“三自一中心”的改革方案。

不知道是不是与这次会议相呼应,就在开会期间上海《文汇报》也组织了关于电影问题的讨论。11月14号,《文汇报》还刊发了题为《国产影片上座率情况不好》的消息,同时配发了短评《为什么好的国产影片这么少》,短评中列举了当时电影领域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针对具体电影创作者,而是对文艺领导、方针和艺术体制的检讨。

《文汇报》关于电影的讨论也引起了另外一位电影评论家的关注,他就是钟惦棐,这一位影评人以《电影的锣鼓》为题,评述了这一次讨论,在文章中,钟惦棐引用了《文汇报》关于上座率的统计资料之外及还引用了《光明日报》有关电影的报道中的一些统计数字。

从1953年到1956年8月,国产片共发行了100多部,其中七成以上没有收回成本,有些电影甚至亏损90%以上,在钟惦棐看来,建国七年来,电影问题十分严重,艺术表现狭隘,题材千篇一律,他还提出了应该继承中国电影的传统,应该从建国前的电影制作汲取经验。

钟惦棐的言论在当时显得非常尖锐,尤其是他把电影创作生产的现状和“旧中国”相比较,让人颇有“今不如昔”的联想,其次他强调电影的专业标准,而不是政治标准,指出电影问题的症结在于“外行”领导“内行”,行政领导过多的不恰当的指导,导致了艺术家缺乏自由,更重要的是钟惦棐还质疑了“工农兵电影”的提法,他说电影为工农兵服务,是否就意味着在题材的比例上尽量描写工农兵,甚至所谓“工农兵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