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建设“教学型”大学如何?
来源:作者:南桥
作者: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96
摘要:过去多年追求“研究型大学”的侧重,已经受到了一些质疑。教育者在思考学校新的定位模式,毕竟学生毕业之后,并不都是去从事科研。从这一点上说,不如回到教育的起点上:强调建设“教学型”大学如何?
近来,包括以论文引用数为豪的南京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开始提出“创业型大学”一说,但愿不要形成新的跟风。但这个说法也能让人看到,过去多年追求“研究型大学”的侧重,已经受到了一些质疑。教育者在思考学校新的定位模式,毕竟学生毕业之后,并不都是去从事科研。从这一点上说,不如回到教育的起点上:强调建设“教学型”大学如何?
一窝蜂上“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曾经有过的走火入魔。当然,理论上说,科研能拉动教学,科研的过程和结果,可像瀑布一样流淌进课堂里。实践上往往并不如此。这中间的原因很多,例如,教学、科研、创业这些不同兴趣之间会有利益冲突,使得科研的成果未必能让大部分学生得益。再说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韩寒写小说跑赛车都有人问他哪里来这么多时间,既能搞科研又能办公司,还能备课教学改作业,另外单独辅导学生的老师应该是异类而非常规。
盲目追求“科研”的学校以名校为多。前几天请几个来访的中国访问学者和中国同事吃饭,话题自然离不开我们各自读书的学校。在座有两位清华的,一位北大的,也有普通学校的毕业生。我自己在一家师范大学读了本科,后来到一个“名校”读了研究生。我们在一起感慨,这些研究型名校教授通常太忙,本科阶段直接受到老师教益并不多。
这里不是说要反对高校对于科研的重视。有能力开展科研的高校自然没有必要停止脚步,应继续向前,向科学高峰不断攀登,能拿诺贝尔较好,省得大家年年念叨,岁岁揪心。但是很多高校本无相关积累,却跟风去追求“研究型大学”的虚名,结果科研和教学一头都没有抓好。它们如能踏实把学生教好,其社会效应会更好,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会更大。上大学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消费者。上了一个学校,由于学校重科研轻教学,学生就可能得不到与学校名声相称的教育。很多忙人老师开展的是放羊式教学,有些学生一年到头和导师都见不了几次,学生得到的是名不副实的教育,这跟到超市买到了注水的肉有什么两样?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教学型大学。我在这里的工作是推广网络教育。起初这项工作进展得很难,因为学校一直是小班上课的传统,很多老师害怕东西放上网,和学生的接触(personal touch)就少了。此担忧并不合理,但从侧面反映,这里还是有言传身教的老式教学传统。至于科研和著书立说,学校鼓励但无明确要求。前几天学校网页改版,成果页上,我的成果比大部分老师都多。有一次我遇到我们护理系的负责人,她说:Stop doing this.You make us look bad!(别再写了,你让我们所有人都很难看!)
她是在开玩笑。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对于学生人生的影响,我和她无法相提并论。护理系的学生毕业后要考护士执照,我们学校的通过率是全州较高的。这可是硬功夫。一个老师文章写得天花乱坠,没法让自己学生通过这样的资格考试,让她们成为合格的注册护士,那就是一种失败。同样,生物系毕业生考医学院,会计系的学生考CPA,通过率都很高。还有很多学生本科结束之后,从这里考出去读研去了,包括哈佛法学院、宾大等。在研究生阶段去名校,则更能获益于这些学校的研究环境。如果这些老师不是一心扑在教学上,学生就很难有这些成就。
更重要的是,由于不狭隘追求“科研成果”,老师的时间解放了出来,可更多地服务于学校和学生。老师有更多时间开放自己的办公室,给学生因材施教地答疑解惑。甚至有老师每周都把学生请到家里去,给他们做饭,聊天,甚至有老师教国际学生玩美国的游戏。他们在方方面面,试图给学生施加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良好影响。
一个教育机构,较大的成果,难道不应该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