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善达: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还可加大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96

  【财新网】(记者 王莉)全国“两会”,会场与场外议题众多,“税”是中心之一,且是有些新意的话题之一,减轻居民和企业税收负担,对小微企业进一步减税,提高个税起征点,扩大房产税试点等等,引人关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前副局长许善达提出,对小微企业的征税再减,对个税起征点,他建议与CPI挂钩。

  许善达在政协会议间隙接受财新记者采访,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整体税制结构等问题一一做出解答。

  财新记者:很多人呼吁对小微企业减税,您怎么看?

  许善达:对小微企业的征税还可以继续减少,支持力度还可以更大一点。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但交的税金总额并不多。国家拿出来一点税收来减让,受益户会很多。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对解决我们国家的就业、对社会稳定都有好处。

  这次对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由利润3万元提高到6万元,力度还是不太够。提高到10万元或更高,是可以的。

  财新记者:如何从税收上加大对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支持?

  许善达:对大企业来说,目前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税前150%列支。假设企业花100元钱做研发,所得税按150元扣除。这个政策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支持政策。但目前这个政策操作太繁杂,很多企业都落实不了。

  原因跟现在制度上的规定有关系。作为税务机关,既要落实政策,还要防止逃骗税行为,由此做了很多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从防止逃骗税上是合理的,但实际增加了操作难度。比如,核算什么是研究开发费用,有很多项目,搞得很复杂,跟企业财务上不能完全对上。我们去浙江省调查,这项政策落实到企业的比例还很低。政策落实效果和预期有差距。

  目前主张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那么,怎样把现在这个比较复杂的制度改为比较简化,落实很重要。

  财新记者:个税起征点问题每过几年就会出来,引起广泛讨论,您怎么看?

  许善达:个税起征点几年提高一次,我认为,这不是很好的方式。可以探讨,起征点和CPI挂钩,即制定一个科学的、公式化的规则,通过立法机关形成法律,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CPI是5%,那么,扣除额增加2倍为10%,或2.5倍,这样每年一次公布CPI,政府就能知道明年个税收入将会少多少。

  现在每讨论起征点提到3500元、4500元,或5000元,这个数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是一个政府的判断,觉得提高到多少比较合适。

  每年这种争论,从立法机构、舆论到政府,投入的资源很多,较后就是确定一个数。网上征求意见,问交税人的意见,肯定是越少越好。这种征求意见的方式价值也不大。要有一个科学的、公式化规则,通过立法机关在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

  财新记者: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增值税税率要不要再降低?

  许善达: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以前交增值税的企业来说,增加抵扣,意味着税负减轻了。以前征收的营业税,单位的服务是不能抵扣的,现在改成增值税了,是可以抵扣了。等于征增值税的企业也降低税负了。达到了减税目的,不该再降低税率。

  财新记者:中国目前的税收结构也是热议的话题。认为间接税比重过高,直接税比重过低,您怎么看?

  许善达:税制结构不是一个政府主观上想成什么比重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从世界各国发展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间接税比重越大,直接税比重越小,财产税比重就更小。我们国家1994年税制改革的时候,目标上提出双主体,就是直接税和间接税双主体,结果执行下来,间接税75%,直接税15%,其他税不到10%。

  现在过了18年,间接税降到63%左右,直接税提到27%左右,其他税仍然不到10%。趋势是,间接税下降,直接税上升,其他财产税类等一直稳定在8%-10%规模。这个结构是自然发展的。

  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个改革使得增值税收在降低,等于是间接税比重接下来5年内会呈现下降趋势,但速度不会很快。现在建议大幅度提高直接税,但要想达到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相等,5至10年内都难以实现。这不是主观可以控制的。

  我不赞成房产税,原因也在这不是主观想能做就做得了的。只有当经济越发展,间接税比重就越下降,直接税比重越上升,再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财产税才能够上升。不可能主观上设定趋势,改过来,这做不到。

  记者点评:对税制结构这个带有学术气息的名词,企业的理解自然较为深切,而不管怎样的结构,企业首先关心的是现实的生存。当前,一方面税务机关会认为逃骗税、偷漏税仍然存在,而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涉足较多经济、社会事务,为此构造的财税体制及税制结构,让企业及居民正感税负负担较重。

  “税感焦虑”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较为普遍存在,此时,政府须明了,企业、公民纳税的义务,与其参与、表达、知情及监督等诸项权利,都是统一体。征税之事,也须完成法治化、民主化的转变。■

  (本栏目稿件为财新与腾讯合作推出,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