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辄想分“蛋糕”
来源:金融投资报
作者:金融投资报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112
本报记者 刘柯
今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按2011年我国GDP47.1564万亿元计算,2012年GDP增长7.5%就是50.69万亿左右,而4%就是2万亿元左右。于是,如何分这个 “蛋糕”成为热议的话题。
按道理说,拿2万亿来花,这的确是笔不小的数目,但别动辄以 “蛋糕”来冠名,而是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到这笔投入带来的实际效果。在教育产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读不起书不再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特殊现象,即使是大中城市,也面临这个问题。随着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反而还得到了些许保障,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成本越高的现场日显突出。现在在大城市里,幼儿园门槛费动辄上万,小学和初中尽管是义务教育,但如果要想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那肯定也得付出很高的成本,这是事实。
因此,在教育这个本该属于国家福利的事情上谈如何分“蛋糕”,从本质上讲就比较尴尬。虽然2万亿的投入看起来总量很大,但一平均,就显得很渺小了;再加上地方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能多大限度地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尚不得而知。即使是在大中城市,这种差距目前很多是依靠公办民助在解决,而这种解决的一大结果,就是教育资源看似得到了平均,但教育成本直线上升,2万亿的投入能不能拉低这个成本,这是大众关心的焦点。
教育经费不是唐僧肉,它必须用在刀刃上,而且不能以 “分”钱的心态来看待,而是要用出实际效果。教育产业化这么多年,大学城修了一座又一座,教师的待遇提高了,但教育成本也水涨船高。因此,一旦2万亿又只是拿来改善硬件设施,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名多修几座贵族学校,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落后地区该不该改善硬件条件?应该!但大中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一定要再修几个新学校,而且是硬件超高的学校,或者把半新学校推倒再修,那就完全是浪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应该是一种普及的均质教育水平的提升,是让边远地区读不到书的孩子能读书,城市里读不起书的孩子家长能为教育成本的降低而欣慰。
以公益的名义和责任看待教育投入,就能避免 “分蛋糕”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