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母亲寻找24年前送养的女儿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98
24年前,赵小芹的第三个女儿降临,并没有给这个农家带来欢乐,却陷入了两难境地,超生要罚款,家里已经四处借钱生活了,哪有钱交罚款?自己养,怎么养?上边还有2个女儿,较大的才3岁多。经过反复思量,赵小芹和丈夫做出决定:把娃送养给人。24年来,赵小芹在思女的痛苦中煎熬着。2000年,赵小芹突患脑溢血,对女儿的思念更加强烈。到现在为止,24年过去了,赵小芹说,现在她较想看看娃长成啥样子了。
1988年,家住雁塔区春临村17号的赵小芹决定把孩子送出去,让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养着,女儿不至于受罪。村中一老太太帮忙联系了一个在东方厂上班的工人。那一天,一个姓郭的男子和妻子来到赵小芹家。看到来抱孩子,赵小芹后悔了,紧紧抱着孩子不撒手,“这是我的娃呀!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舍不得呀!”赵小芹哭喊着。对方留下一张纸条抱着孩子走了。赵小芹的丈夫将写有抱养人住址的纸条小心地夹在户口本中,心想:要是想娃了,照着上面的地址去看娃。
送娃的事,成了赵小芹一家人难言的伤痛。
思女心切的赵小芹,曾私下让丈夫到东方厂找过,但没有一点消息,中间人也已去世。她家几经搬迁,那张纸条也找不到了。对于抱养的那家人,只记得男的姓郭是河南人,是东方厂的一名钳工,媳妇姓李,家中有一个智障男孩,之前租住在等驾坡,今年应该有55岁了。
现在的赵小芹行动和语言上有点迟缓,只要看到女儿杨敏上网,就会指着电脑,杨敏知道母亲是在询问有没有妹妹的消息。
提起找孩子,赵小芹一家有点担心,事情都过去24年了,突然告诉孩子真实情况,孩子心理上能不能接受?如果找到了,养父母家人是否同意见面?“我们就是觉得心里对不住娃,想给娃补偿,想知道娃过得好不好。”
(请市民王女士一周内来本报领取50元线索奖)
本报记者郑爱梅实习生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