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缺陷惯出了公款消费茅台之热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3-07 点击次数:122

贵阳市下属一个区政府办公室的负责人表示,该区政府办一年的接待大约较少需要100箱以上的茅台,每箱12瓶,一年消耗大约是1200瓶以上。如果算上党委、人大和政协四大班子中其他三家单位,消费总量还应高于这个数字。(3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

仅仅一个区政府便要消费茅台1200瓶以上,那么,整个区四套班子要消费多少,整个市、省乃至全国呢?我们不敢较真地算下去,因为较终的数字将极为惊人。在茅台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为何一些地方依然热衷于用公款消费茅台,究竟是谁惯出来的毛病?

面对舆论不绝于耳的批评,一些地方依然我行我素照喝不误,说白了,就是不把监督和民意诉求当回事。报道称,另一个区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茅台酒的涨价,该区也曾经想换接待用酒,用本地的老土酒来代替,可是客人来了还是不认(别的品牌),没有办法还是只能喝茅台。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面子心理”在作怪。因为,茅台酒早已因其“国酒”名号的持续推广、品牌文化的持续塑造、品牌故事的持续包装和推广,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面子文化”的影响下,茅台便成了接待中的首选,自然,地方政府在接待上级政府领导时,更不可能不予以考虑。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公权力热衷于用公款消费茅台,有两个深层次原因:一是,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衡,尤其是外部监督阙如。近年来,“三公”消费始终是个谜,尽管中央和地方有尝试公开,但所公布的内容离实际情况相差太远,个中仍有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细节。

二是,官员任命仍然是自上而下,这就使得下级往往要想尽办法逢迎上级,贵阳某区之所以不能如愿地用老土酒代替茅台作为接待用酒,或皆因为此。事实上,贵州仁怀市某副市长说得更直白,该市招待重要的客人用的主要是茅台酒,而重要客人的标准,就是地位在仁怀市之上的党政部门。

权力缺乏对监督和民意诉求的敬畏之心,说到底,是制度缺陷惯的毛病。因此,我们唯有在制度上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比如落实“三公”公开及其追责机制;在官员任命的方式上更多地注重听取、尊重民意,才能真正改掉公款消费茅台的臭毛病。

[作者:禹海君]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