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儿童姓名问题缘于角色错位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48

北京市15家儿童福利机构已经陆续弃用原先的“党”、“国”等姓,目前已全部用百家姓中的姓氏给孩子取名。此外,民政部正在修订的《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也将对福利机构孩子的取名予以规范,如拟规定儿童姓名不应含有歧视性、不应隐含其生理缺陷、不能在儿童姓名上附加政治和宗教色彩,不能从姓名中联想到其收养儿童身份等。(2月6日《燕赵都市报》)

给福利院的孩子起特殊姓氏,这可不是北京福利机构的独创,全国都如此。据媒体报道,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收养了400余名弃婴、打拐儿童,这些孩子近50年来一直都姓“福”,搞得福利院工作人员每次给孩子取名都成了难题。福利院只有起名时的头疼,对于孩子们来说,问题就大了——“福”姓一看就知是从福利院走出来的,“福”字不但不是福,还成了孤儿、弃婴的身份标签,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好好的百家姓不用,福利机构为何独爱特定的“党”、“国”、“福”呢?要说一家福利机构如此,可能是工作人员脑子“一根筋”的缘故。可是,全国福利机构惊人的“不约而同”,还“不约而同”了几十年,这里面就问题大大的了。

无论是“党”、“国”,还是“福”,福利机构给起这样的姓氏,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要铭记你是党、国及福利院养大的,你要感谢党、国及福利院。再往深处探寻,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个“不约而同”的逻辑——施舍,以父母官自居,你们是我的子民,要感谢我对你的好。

然而,儿童福利院是由国家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花费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收养孤儿、弃婴、残疾儿童,不是国家对他们的施舍,而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收养是应该的,不收养就是不作为。福利院的孩子,需要一辈子对政府感恩戴德吗?

由此看来,把给孩子起名搞复杂的,是福利机构错误的思维逻辑,将服务者摆在施舍者的位置。连自身的位置都没搞清,不出怪事才怪呢。

[作者:王又锋]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