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福利院儿童姓氏标签是对个体的尊重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2-07 点击次数:138

民政部正在修订《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拟对福利机构孩子的取名进行规范。如拟规定儿童姓名不应含有歧视性、不应隐含其生理缺陷、不能在儿童姓名上附加政治和宗教色彩,不能从姓名中联想到其收养儿童身份等。北京、济南等地的儿童福利机构已经陆续弃用原先的“福”、“党”、“国”等姓,全部用百家姓中的姓氏给孩子取名。(2月6日《燕赵都市报》)

其实,无论是“福”、“党”还是“国”,虽然他们都不在常见的百家姓之列,但在中国人的姓氏里,还是可以找到的。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尽管如此,由于这些姓毕竟很少见,又被很多地方的福利机构冠在被收养儿童的姓名之前,因此,很容易让人由姓而想到其出身,一旦得知其出身而对其产生歧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姓,无异于一种标签,向所有人宣示其出身,使人对其另眼相看。

实际上,福利机构之所以选用“福”、“党”、“国”等姓,除了体现党和国家、福利机构对被收养儿童的关怀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给这些孩子贴上一个标签——表明其出身与成长之不易。虽然选用这些姓或者说贴上这一标签的初衷不是为了使孩子们受到歧视,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甚至是成年后所受到的歧视却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这恐怕是姓作俑者所未曾想到过的。

虽然是无心之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选用这些姓之时,福利机构更多的是从施与者的角度,从希望被收养者感恩的角度出发的。他们对被收养儿童未来如何容入社会,如何在精神层面摆脱作为孤儿的心理阴影,显然考虑不足。以至于,这些姓往往使这些孩子一生都时时想到自己的孤儿身份,难以容入正常社会,甚至于如果他们的子孙也沿用了这些姓的话,他们的子孙也会深受影响——加之很多被父母抛弃而进入福利院的孩子往往带有身体上的残疾,这种心理上的不利影响就更加强烈。

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就是更加尊重个体,尤其是尊重个体精神上的发展。弃用带有强烈施与色彩的“福”、“党”、“国”等姓氏,转而采用常见的百家姓,体现的恰恰是对个体的尊重——这些孩子的心理往往是敏感而脆弱的,很多时候,过度的关怀,在他们眼里,却可能是深深的伤害。对于在出身上比同龄人拥有更多不幸的一个群体,能够泯然于众人之中,不再背负任何的标签,尽可能多地减少来自别人的歧视性目光,对他们的一生,都将拥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以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要关注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这一点上来看,对福利机构孩子的取名进行规范,是一大进步——一切为了孩子,而不是一切为了感恩,才会收获更多的感恩。

[作者:张楠之]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