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背后的社会推手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日期:2012-02-06 点击次数:172

家住在丰都的谭大华与陈兰夫妇,共生育两个儿子和3个女儿。2005年,谭大华患上了癌症,临终前他说了一句话,“我死后,谁埋我不亏”。老父亲去世后,五名子女为了父亲的遗产闹上了法庭。昨日,市三中院对这起家庭遗产纠纷做出了二审判决。(《重庆晨报》)

百善孝为先。古有虞舜孝感天地的故事,也有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美传,这些都折射了孝文化的光辉,也使得孝文化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时至今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报道中,五个子女争房产的恶劣行径,不禁让人为之不齿。但是,如若仅仅把眼光盯在这几个不孝之子身上,难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嫌。

其实,不孝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也不是个案。剥离其龌龊外表的背后,可以看到更多不为常人所知的无奈和苍凉。“谁埋我,不吃亏”,既有给子女吃定心丸的意思,更多透露的是孝文化背后的利益关系。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偏僻贫穷的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很拮据,一旦遇上像给老人养老送终等大事,就会因经济问题而愁眉苦脸。要命的是,要了命也拿不出这些钱,而且出借无门。况且在一些地区,还有丧事大办特办的习俗。于是脸面就成了替死鬼,只能背上了不孝的骂名。

给老人养老送终,其实就是子女寄托哀思、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在社会发展极度膨胀的当下,人们对于孝有了更加利益化的理解。如若天天给老人大鱼大肉好吃好喝、吃饱喝足,就会成为人们眼里羡慕的对象,成了孝子的榜样,但是从来不会问是否关注了老人的精神生活。如若天天让老人吃糠咽菜、饥一顿饱一顿的,就会视为不孝,成了别人的话柄,但是从来没人问你是否经济贫困,如此也已经尽力而为了。于是,人们终日背负着社会给予的孝的枷锁,惶惶不可终日。即使没钱,也要在关键时刻,大方一把,即使债台高筑也无怨无悔。

其实,孝不单纯是物质的馈赠,也不单纯是多少物质的给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孝的标准和尺度。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自己的较大努力去行孝,才是较和谐、较稳定、较合适的行为。老人走了,希望看到的是自己安安静静、风风光光地离开,然而更希望看到的是子女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满。对于子女来讲,有什么金刚钻就揽什么瓷器活,才是较好的孝道。

作者:高平熙

[责任编辑:赵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