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寒潮来袭 具体成因难以解释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2-06 点击次数:424

  【财新网】(记者 于达维)2月6日,元宵节,寒潮来袭。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称未来两三天中国多各地区将出现6℃至8℃降温,局部地区的降温可达14℃。

  实际上,入冬以来,中国的平均气温为零下5.5℃,较常年同期偏低近1℃,为近27年来同期次低值。与此对应的是,欧洲地区在经历了元旦前后一段时间“暖冬”之后,也在近期持续遭遇强冷空气,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百年来较低气温。过去一周的严寒天气,已经在欧洲夺去了数百人的生命。中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也遭遇严重的雪灾。

  有人据此认为,这波寒冷或许预示着地球开始变冷,将迎来20年到30年的“小冰河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专家张培群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在气候学上并没有“小冰河期”的概念,而小冰期是指14-18世纪全球相对气温比较冷的阶段,典型的时段是16-17世纪。

  他说,即便是出现小冰期,时间尺度也是上百年。而20-30年属于年代级变化。目前欧洲与东亚的严寒,是由于“北极涛动”出现异常,冷空气在北极蓄积太久,这次突然释放出来的结果。

  “北极涛动”是对北极及其邻近地区大气运动状态的一种描述,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现象。当“北极涛动”为正位相的时候,极地内气压场偏低,极地外气压偏高,这时冷空气收缩在极地内部,无法释放出来;“北极涛动”为负位相的时候,极地内气压偏高,极地外气压场偏低,有利于极地冷空气扩散到极地以外地区。

  张培群介绍,“北极涛动”是一个常年都有的现象,一年四季都存在,冬季变动幅度比较大,正位相程度比较大的时候,冷空气收缩在北极地区,当某种原因下发生扰动,由正位相向负位相转换,就是涛动,冷空气被挤到极低外的地区,带来严寒。

  正常的情况下,“北极涛动”维持正、负位相的时间都在两个月左右,这就意味着,冷空气不会在北极蓄积过久,也不会长期一直向极地外扩散。

  今年的情况恰恰不正常。冷空气在极地蓄积了三个多月后,到了1月中旬,“北极涛动”突然由正位相向负位相转换,即极地内气压高于极地外地区,导致冷空气突然扩散到极地外地区。“现在经历严寒的地区,在1月中旬之间气温是明显偏高的,突然转换,就有一种爆发的感觉。”张培群说。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描述,目前北极上空的西伯利亚高压是自1950年以来较强的,导致极地冷空气被释放到中纬度地区,而较近几天,由于极地冷空气与地中海暖湿气流在东南欧上空相遇,给该地区带来大量降雪。

  张培群说,通常情况下,极地冷空气扩散南下有三条路径,一条沿大西洋东岸到欧洲地区,一条到亚洲地区,一条到北美地区。而今年的优势路径一个是欧洲中东部,一个是亚洲东部地区。就给这两个地区带来了严寒。

  此外,拉尼娜事件也对严寒天气有一定影响。入冬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持续发展,同时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有利于海陆热力差异加大,从而东亚冬季风偏强,这也有利于中国及日韩一带气温偏低。

  但是,“北极涛动”究竟为何在今年出现异常,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告诉财新记者,由于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强盛,造成欧洲的低温,但是为什么形成这种天气形势,为什么维持那么长时间,还是挺复杂。气候的成因和预测都是难题。

  张培群也表示,“北极涛动”的原因很多与中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演变有关,气候学家现在只是知道现象,而每次的成因都比较复杂。对于这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他说,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盖融化是一个事实,这就影响到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因为冰盖反射太阳短波辐射,对大气有加热作用,如果没有冰盖,对短波辐射的反射就没有了。

  没有了冰盖,露出的陆地吸收太阳辐射之后,仍然会向大气发射长波辐射,也对大气有加热作用。张培群说,这就要看长波和短波两者之间的增量差异,也和具体位置有关,看什么地方下垫面强迫作用大,需要复杂的模式计算。

  “我们现在只是知道肯定有作用,知道典型的作用方式,但还不是太清楚,特别是长期的效应,更需要深入的研究。”他说。

  至严寒是否会对今年春夏的天气产生影响,张培群表示,这种波动时间还不是太长,到现在只有两个星期,如果要造成比较长期的影响,要看是否造成大范围降雪,导致改变下垫面的情况,要看这次的异常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