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节日食品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日期:2012-02-06
点击次数:134
随着元宵节日益临近,节日市场持续升温,各大超市早在醒目位置摆起了“汤圆阵”。记者调查发现,今年的汤圆卖价比往年高了许多,一些高端汤圆的价格更是不菲。(新华网,2月5日)
吃喝是人类第一生活需求,是保持生命存在的基本底线,因而所谓“吃文化”也总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凡事总得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情就容易走向反面。节假日是人们团聚的重要日子,吃喝总是不可缺少的。虽说现在已经超越了缺吃少喝的困难时期,但似乎与生俱来的“饥饿记忆”总是难以消除,凡事较后都会落到吃喝上面。节假日消费也不例外。
节日消费总是伴随着特定的食物,中外都一样。就像西方感恩节的火鸡一样,我们的元宵节有汤圆,端午节有粽子,仲秋节有月饼。节日期间消费具有特定含义的食物本无可厚非,然而令人挠头的问题是,食物尤其是节日食物包装越来越豪华,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据报道,临近元宵节上市的所谓“创新汤圆”,每颗售价6元、8元不等,而由8颗汤圆、1条芝麻酥和两盒糕点组成的圆满礼盒卖价221元,另一款8寸大小的团圆兔汤圆售价高达160元。从豪华月饼到天价粽子,再到如今的“高端汤圆”,人们不由疑问:难道传统节日就只剩下吃了?
吃当然不是罪过。可这些高价节日食品都被哪些人吃了?标榜“尊贵”“高端”的节日食品,显然不是平民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即便消费得起,百姓也舍不得花冤枉钱买个豪华的大礼盒来吃!高端节日食品的定位明显是“送礼佳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因此比较注重面子,包装就过度奢华,以彰显送礼者的崇敬之情,也能符合受礼者“尊崇”的身份地位。从这方面来讲,节日食品的高价格,与其说过度包装引起的,不如说是盛行的“送礼文化”所致。
作为关系盛行的社会,人们做事遇到麻烦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利用法律规章制度维护权益,而是找熟人托关系,如此一来“礼尚往来”就不可避免了。关系一到位,原则也就成了一张皮,本来不能办的事情也能办了。这也能解释为何大家都热衷营造“关系网”。当托人办事“送礼”的观念发展到极致,自然而然就会混淆“人情往来”和行贿受贿的界限。毫无疑问,许多行贿受贿都是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进行的,甚至许多公职人员落马后仍狡辩受贿所得是“人情往来”。
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方面而言,节日的文化内涵看不见摸不着,远不如节日食品来得实在。由于对节日文化内涵的开发难度大见效慢,而且能否获益具有不可预见性,于是对传统节日的开发都集中在吃也就是食品上面也就可以理解了。高端节日食品为了面子又过度注重包装,甚至包装上的成本比食物本身更高。据业内人士透露,汤圆的终端零售价比成本价高150%到200%时就可以保证至少50%的毛利润,当成本价与零售价的差价率达300%时,利润就更喜人。从这可以看出所谓“高端汤圆”的利润有多高。当传统节日物化为包装豪华价格昂贵的食物时,节日所蕴涵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基本上就所剩寥寥了。
豪华节日食品的盛行,不仅仅将传统节日桎梏在节日食物的牢笼之内,侵蚀了节日的文化底蕴,同时对社会奢靡风气高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给公款送礼、行贿受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遏制奢华节日食品,不仅需要对商品包装明确标准并严格执行,更要纪律监察部门对节假日期间借“人情往来”的名义进行“行贿受贿”的行为加大查处惩戒力度,同时更要全面深入开发节假日文化内涵,不能让传承节日文化的重担仅仅压在粽子、月饼和汤圆身上。(凌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