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亏损5000亿:基金密集发行遭遇认购"寒冬"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中国经济新闻网 日期:2012-02-06 点击次数:164

  2011年,基金业整体亏损超过5000亿元,基民信心大受打击。面对今年年初16只基金扎堆发行,上百只新基金待发、待批,基金业遭遇发行热、认购冷的尴尬局面。

  基金去年亏损5000亿元

  部分基民损失惨重

  这两天,卫女士收到好几家基金公司寄来的2011年度对账单,全面亏损,让她很焦虑也很无奈。

  记者从卫女士出示的账单上看到,卫女士申购的6只基金,目前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大成蓝筹稳健混合基金成本净值为1.1664元,目前净值只有0.6193元,当年投入的6800元,只剩下3610.59元,亏损幅度接近五成。这还不算较惨的,她还申购了5000元的中邮核心增长基金,目前已跌去2859元,亏损幅度高达57.18%。

  中国证券报去年12月份举行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中国七成以上基民在基金投资中亏损。以2月3日为例,在853只开放式基金中,已有564只基金的单位净值跌破1元,其中单位净值低于0.5元的有19只。即便按照累计净值计算,也有342只基金跌破1元。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11年基金业又迎来一个巨额亏损年。据统计,去年第四季度各类型基金合计亏损1235.28亿元,而去年前三个季度基金整体分别亏损359.91亿元、894.32亿元和2510.74亿元,去年全年基金累计亏损达5000.25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一年中国证券市场整体表现不好,股指大幅度下跌,资金流动性趋紧,对股市和债市均构成较大冲击,加上部分基金公司在投资理念、投资思路以及投资选股的策略方面存在明显问题,造成基金出现大面积亏损。

  密集发行遭遇认购“寒冬”

  基金公司备受煎熬

  虽然基金业去年亏损了5000亿元,但是2012年基金公司并没有停下发行新基金的脚步,年初便出现了“抢发战”。

  今年以来,已有16只基金进入发行阶段,2月6日和7日还将有8只基金开始发行。即便去年股票型基金普遍亏损,但新发的基金中,股票型基金仍占到近一半。

  按照证监会规定,基金公司应自核准募集批复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进行基金的募集活动。记者对比发现,在大盘走低的情况下,股票型基金普遍采取拖后发行的策略。近期发行的部分股票型基金基本上已到了不得不发行的地步。例如1月30日开始发行的国泰中小板300联接和国泰中小板成长ETF两只基金,其核准募集的批复日期为2011年8月1日。

  面对基金的抢发大战,发行情况早已盛世不在。深圳工商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说:“以前基金好的时候,随随便便就能募集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来买基金都得排队,不少人为了快点买到基金还给我们送礼。现在新发行的基金一般也就只能募集到几亿元,其中不少还是内部消化的,一个月也就能碰上一两个来咨询基金的客户。”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已成立的5只新基金,共募集37.81亿元,平均每只募集7.56亿元。其中工银睿智中证500募集金额仅为3.41亿元。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1日,有75只基金在排队候审,其中今年提出募集申请的有8只。此外,获批待发的基金多达几十只。

  一位基金公司经理对记者感叹,虽然去年基金行业整体亏损,基民入市的意愿很低,但是基金公司要生存、要发展,还是要硬着头皮发新基,扩规模。

  投资渠道日趋增多

  基金业需求新求变

  近年来,投资理财渠道日益增多,除了原本吸引大量资金的股票、基金、期货等高风险产品外,不少较为稳健的理财方式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基金业要再造辉煌,除了要靠证券市场的再度腾飞,行业本身也需求新求变。

  “股市不好,基金都亏了。去年表现好一点的股票型基金亏损在30%以内,表现差的亏了一半。可以考虑黄金定投、分红险等产品。黄金定投到期可以选择拿黄金,如果升值了的话,也可以转卖。这些年黄金价格一直在涨,保值增值方面有保障。”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在积极地向客户推荐其他理财产品。

  银行作为基金的主要代销机构,其转向推荐其他理财方式,这对基金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打击。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基金表现不佳与低迷的大环境有关,也与激励机制缺乏、公司治理制度无法有效平衡基金持有人和员工及股东之间的利益、部分基金公司管理水平较低、从业人员能力参差不齐、黑天鹅事件频发等因素相关。当前基金业要想成为投资者理财的选择,需要求新求变。

  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席、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认为,基金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急需改革、创新和突破。第一,要解决发展思路问题,要向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向转型,寻求新的模式、新的发展方式;第二,必须要在重大法律政策上寻求突破,要从政策支持上解决基金业发展长期资金来源和扩大投资范围的问题;第三,要在监管标准上保证平等竞争,监管机构可以多元化,但是同样的产品应该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