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有些地方不能讲“放炮”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张中江
日期:2012-02-06
点击次数:164
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
■ 嘉宾档案
杨华,1967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杨华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承担有“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中国古代丧祭礼制研究”、“出土简帛所见楚地丧祭礼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中国文化史》(合著)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春节的由来和它的含义,谈春节时段里面发生的一些事;二是从腊祭到除夕的一些礼俗;三是从元日(正月初一)到上元节(正月十五)的礼俗;四是立春的礼俗;五是春节期间的部分禁忌;较后是我个人对春节文化的一点思考。
春节的由来和含义
时间和空间一样,浩瀚无涯,如果不划分成若干段落周期的话,极不方便生产和生活。因此世界上各个民族,大都会把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作为一个周期来对待,这就是一年。中国上古的尧舜时期叫作一“载”,夏代叫作一“岁”,商代叫作一“祀”,周代叫一“年”,周代以后都称作“年”。
“年”这个字和农业有关系,上面是一个禾,下面是一个千,写作“秊”,实际上甲骨文的写法“禾”字下面是个“人”。甲骨文的“求年”、“受年”和“年祭”,都是指农业收获而言。所以中国的年节习俗,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而来的。上古时期,以立春为一年的岁首。从汉武帝开始用《太初历》以后,便以农历正月元日(初一)为岁首。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始用《太初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周、秦各代的岁首之月实际不同,分别为十二月、一月、十月),这个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端日、元正等。正月初一,又叫“三朝”、“三元”,意思是正月初一不仅是一日的开始,又是一月的开始,也是一年的起始,这样称呼具有庄严隆重的意义。历朝在元日和冬至这两个大节日都要放假,唐朝开元年间规定元日放七天假,与今天大致相同,不过这七天假是年前三天和年后三天。宋代岁首也是放七天假。唐朝正月十四至十六,还放假三天。
辛亥革命后,农历和阳历并行,规定西历(阳历)作为纪年的方法,中国传统的农历称为旧历。一年的岁首也变成西历一月一日,并把这一天叫作元旦,其实,元旦这个词在古代是指阴历的一月一日。
以除夕为中心把年末度过去,叫做“过年”;以元日和立春节气为核心的迎春活动,叫做“春节”。春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较隆重的传统佳节。传统意义上把立春、元日合起来叫做春节,是一个持续约一个月的综合节日,它由腊祭至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七、元宵节、立春这样几个部分组成。
从腊祭到除夕的礼俗
所谓腊祭是什么?在先秦时就有一个祭祀的礼叫做“蜡祭”。“蜡祭”在《礼记·郊特牲》等文献里有记载,它是年终的一次酬神大祭,以感谢天地诸神带来农业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春天许愿,岁末谢神。蜡祭的对象称之“八神”,包括农业的创始神、河渠神、堤坝神、昆虫神等。甚至包括猫神和虎神,因为它们帮助消灭了破坏庄稼的田鼠和野猪。
《礼记》里还记载了另一个节日“腊祭”。腊祭是用来祭祀祖先和“五祀”的。五祀是五个家居的小神,包括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以及中霤神等。
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所谓“蜡祭”和“腊祭”可能就是一个节日,而事实上从汉代以后,“蜡祭”和“腊祭”就合成为一个节日,就是我们常说的腊八的腊祭。
汉代时,腊祭的具体日子是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因为古代是用干支计日计月的。到南朝时,《荆楚岁时记》里已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相当于今天的腊八节。腊八节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据说与佛教有关。释迦牟尼苦修时,身体虚弱,体力困乏,有一个牧羊女从身边经过,施给他奶粥,于是他恢复体力,终于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佛门弟子都感念这件事,把腊月初八叫做施粥节,我们现在吃腊八粥也是这个意思。宋明以后,腊八粥成为年终赈济穷人的一个年俗,腊八这天寺庙、道观都会向贫穷者施粥,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保障的调节行为。
隋唐时还找不到关于腊八粥材料的记载,到宋代以后,文献中就经常看到腊八粥的介绍。北宋开封府腊八这天在大寺庙作浴佛会,各家都要摆点心、摆面食、摆粥,后代都是这样。腊八粥由红枣、核桃、黑米、香米、玉米、葡萄干、红豆、小米这些东西组成。清朝皇帝到腊月初五就开始煮粥,煮了以后,要分送给大臣们吃。
还有祭灶神。灶神本来是“五祀”中的一部分,到隋唐以后,灶神就从腊祭中分离出来,演变成小年的一个专祭。腊月二十三这天要在灶神旁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神讲坏话,用糖饴等有黏性的甜食把灶神的嘴粘住,这个叫做“煝灶”,讨好灶神。北方有谚语“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种差异据说是由古代“官三民四”的礼俗造成的。
祭灶之后,距除夕还有几天,这期间主要是打扫居室,除旧布新。扫尘,尘土的“尘”和陈旧的“陈”是谐音,把旧的一年的尘都扫除掉,然后除旧布新。
接下来要洗澡,一是因为连续打扫,身上脏;二是洗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年的新福新运;三是净身斋戒。
再接下来是贴春联、贴门神年画。汉代出现了桃符,也就是在桃树做的木板上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旧桃换新符”。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有人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这是春联起源的一种说法。
据说较早的春联,是后蜀国王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较传统、较古老的一副春联。到朱元璋时,正式有了“春联”的命名,他命令家家户户要贴春联。
还要在门的左右贴两个神的形象,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人就是所谓的门神。据说他们住在度朔山的桃树上,负责驱邪捉鬼,所以汉代人就把他们的形象画在门户上,保佑家人一年平安。后来秦琼(叔宝)、尉迟恭(敬德)、岳飞、关公等也加入到门神的行列。较著名的门神是钟馗,据说这个人长得奇丑,但是善于捉鬼,用他来把守大门,可保佑家宅吉祥。
腊月三十要赶回家中,与亲人一起“团年”。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言吉利语,共享年夜饭,也叫分岁筵或年更饭。年夜饭除了做的丰盛,还有一些吉祥的名称,比如说什锦菜、合家欢等。必定要吃鱼,取意年年有鱼(余);要吃圆子,要团圆。北方的年夜饭以饺子为主,饺子是取谐音,“更岁交子”;南方人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两晋南北朝时就有守岁的年俗,在西晋的《风土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在除夕夜通宵达旦地欢庆和饮食。后来守岁就演变为修岁,认为这一年除夕夜熬的时间越长,父母亲就越长寿。守岁时必须围坐在火塘,这个火称之为岁火,烧得越旺越好,灯火通明。所以现在的除夕夜讲究燃灯照岁,各个房间都点亮灯。
接着是压岁,又叫做押岁、压祟。压和厌有音转关系,寓意厌(压)胜,即通过诅咒、祈祷等法术来压制某种不吉祥的人、物或魔怪。古代会制作一种专门的钱币,叫作压胜钱,属于“花钱”的一种,可以镇宅、镇墓、压箱、撒在床上,来辟除旧年的邪气,祈求来年吉祥。
压胜的花钱是不能流通的,把实用的流通货币当作压岁钱,开始于明清时期。当时人将铜钱用彩线串起来,或用红纸包起来,放在家中或带在身边,用以辟邪,祝福新年,其实用功能并不重要。而现在,压岁钱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强烈,有时甚至成为一种经济负担,这已丧失了旧时的意味。
从元日到上元节的礼俗
中国是祖先崇拜非常发达的社会,古人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要先拜天地、再拜祖先,正月初一到初五,每饭必祭祖。有些地方除夕下午就把家谱摆上,把祖先的像挂上,把祖先的牌位拿出来,如果不在家中祭祀祖先的话,还要到墓地里去给祖宗上坟、拜年。
接下来是拜年,在古代有“朝贺”之礼,就是正月初一早晨给皇帝拜年。诸侯、大夫等大臣们要有礼物给皇帝,山呼“万岁”,进献贡品,皇帝也会摆酒席请大家吃饭。朝见以后,宫中要置酒,大饮,东汉时期皇帝和皇后还要设大宴会,要有歌舞、杂技等表演。
明清时官场拜年流行“望门投帖”或“具柬”,他们拿着类似名片一样的东西,上面写着自己的身份、姓名和吉祥话,到各个府上去投递,有时候不认识的也递一份。大户人家门口都设有门簿,谁来投了帖子,专门有人记录,贵族之间不亲自上门,但是派仆人去送具柬,这叫做“飞帖”,回拜的时候也同样用飞帖来还。
平民过年的时候要祭祖,家里人要互相拜,从尊长开始拜起,拜完之后出去给邻里、给近亲、给朋友拜年,拜年的次序当然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由老及少,一般是正月初一拜宗亲,正月初二拜姻亲、邻里。
关于春节的饮食,要吃“椒柏酒”。自汉代就有,据说是用花椒的花与柏树叶子一起清泡,得出的一种绿色香酒。后来演变成为“屠苏酒”,用大黄、白术、桂枝、防风等中药泡制的一种保健酒。据说开始是放在井里,正月初一拿出来喝,具有温阳益气、祛风散寒的功能。
屠苏酒喝的时候是从小孩开始,长者较后喝,所以叫做“小者得岁,故先贺之;老者失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