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湖北老农自杀负疚
来源:华商报
作者:
日期:2012-02-06
点击次数:186
湖北咸丰县六旬老人潘启厚患病3年,久治不愈,为了节约费用供两个孙子读书而放弃治疗,喝农药自尽。据了解,潘启厚的小儿子于2011年患肝病去世,家中接二连三的灾难已花光6万元积蓄,并欠债14万元。
儿子去年已经病死,自己缠绵病榻多年,在浓浓的年味之中,这个久病的老人以“饮鸩”的方式,平静地处置
了自己的生命。
邻居亲友曾伸出援手,不过,在巨额的医疗费用面前,都是杯水车薪。政府的关怀救济,如新农合之类的制度,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病致贫的状况,但从潘家的情形看,更多基于互助共济性质的新农合不免脆弱,很难真正将他们从接二连三的大病危难中拯救出来。
事实上,潘启厚家的遭遇虽属个例,却也折射出时下中国农民在面临不测灾难时无比脆弱的抵御能力。一家人辛辛苦苦打工赚钱、种地糊口,如果一直无灾无病地走下去还好,基本上可以保证衣食无忧、生活安康。一旦有个大病小灾,生活马上就会急转而下,落入无边的黑暗之中。可以说,这样的困局威胁着每一个家庭,绝非一个潘家而已。
农民面对疾病困扰的这种无力感,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其自身经济能力的不足,很难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另一方面,却也与农民缺乏足够的制度庇护密切相关。新农合在很多地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看病贵的难题,但是,对于那些贫病交加的农民而言,就医成本的居高不下以及由此带来的沉重负担,似乎还难以完全消弭。
那么,如何切实降低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要把增强对农民健康的风险保护作为巩固完善制度的突出重点,在普遍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程度基础上,建立稳定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
潘启厚逝去了,到底谁该为这位老农的自杀负疚?可以预见,他留下来的问题不会消失,还将长久拷问着政府乃至制度上存在的某些疏漏之处。
胡印斌(相关报道见A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