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区制”试水让教育公平走得更远
来源:华商报
作者:
日期:2012-02-06
点击次数:172
■马九器
义务教育这些年,一直在“火与冰”中前行与煎熬,一方面它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很大成就,另一方面,不平衡的发展导致教育问题层出不穷,教育供给往往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城市“择校”问题,以其民怨之大、花销之高、弊端之杂,堪比问题树木里的主干之一——无论是怨声载道的所谓“拼爹
”之苦,还是“折磨下一代”的奥数之风,莫不是“择校”下的蛋。
所以,当西安市教育局终于痛下决心,以“大学区管理制”来破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难题,值得期待与展望。当下大多弊端和不公的本质,都是对利益资源和格局的再分配,倘若此番西安教育改革能以渐进而坚定的步伐走下去,打破不公的利益格局、重建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规则,当为实现相对公平的公民教育权利之一大幸事。
大学区管理制的核心是将优质资源与普通资源捆绑,类似于“先富”带“后富”,但这种帮传带不是献爱心的道德层面,而是由一系列财政、考核等刚性规则约束的制度性产物。其中优秀师资力量的刚性交流是重中之重,所谓名校,其核心竞争力是强大的无与伦比的师资等软实力,一旦将这种软实力以合理调配的方式注入其他普通学校,相当于以釜底抽薪之势来缩小学校间的贫富差距。师资力量的“马太效应”倘若被打破,“一枝独秀”就成了“百花齐放”,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的择校自然就失去了原动力。
西安这次触及深层基础的教育改革试验,并非首创,沈阳、长春等城市已实行大学区管理制多年。改革能走多远、改革能否有效、改革能否赢得民心,关键在于敢于下决心、出狠手。以沈阳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为例,该市制定了详细的教师交流规则,对符合条件拒不交流的一律按待聘人员处理,而且,所有教师的职称晋级也要和异校交流经历挂钩。沈阳教育改革实行几年后成效明显,教育投诉大幅下降、教育满意率大幅提升。所以,西安义务教育大学区改革,其未来价值究竟几何、能否破冰解难,不仅在于之前周密部署、科学规划,更在于未来实践中稳扎稳打、毫不手软、不断完善。
解决择校只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其中一个必然结果,对于涉及几乎所有人权利与福祉的教育公平问题,不光是教育一个行业的自家之事,更是政府公共责任的重中之重,从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到人事关系、社会保障,政府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才能让教育改革之车走得快、行得稳。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持久繁荣与崛起,莫不与公平、普遍的教育联系在一起。教育兴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发展潜力、繁荣持久度的重要指标,而教育兴不仅指数量上的蓬勃发展,更包含教育公平等价值层面。西安要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理想,首先要在教育领域革故鼎新、兴利除弊,其改革的成功必将对整个陕西乃至西部,产生不可估量的辐射与示范效应。(相关报道见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