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人义务修路护路50年 羊肠小道变2米平路

来源:华商网 作者: 日期:2012-02-06 点击次数:220

  82岁的高锦明老人经常拿着铁锨平整他修的路src=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2/02/2198697eddf742b2109ed3126eaafbe8.jpg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

82岁的高锦明老人经常拿着铁锨平整他修的路

82岁的高锦明已记不清,为修家门口的路用坏了多少把锄头和铁锨,50年的坚持不懈,这位老人默默无闻地用了3年的汗水,把延安烟洞沟山上一条羊肠小道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改头换面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变成了长一公里,宽两米多的平坦道路。而剩下的47年,他又坚持修路护路,义务为大家服务。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我们为何不把这条路修好呢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

说起义务修路的初衷,高锦明老人觉得没有啥。1962年至今,他家一直居住在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社区烟洞沟的山上,他以前是延安市建筑工程总公司的职工,对于盖房子、搞土建的活非常熟悉。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我当时可是烟洞沟山上的第一家住户。那时候上山没有路,我就琢磨着怎样给修个路出来。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高老说。此后,他利用每天下班后和礼拜天的时间,花了三年修成了一条供人上山的小路。后来山上的住户多了,看到人们搬运东西都靠肩膀扛,他又动手修了一条能走架子车的路。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我们为何不把这条路修好呢?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抱着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我得为群众服务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的想法,高锦明逐户动员居民对原有的路再进行加宽加长,现在已经是一条汽车可以行驶的马路了。运送货物的车都能送到住户家门口,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他让山上的人有平路可走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

从烟洞沟山下到山上的居民区大约一公里长的山路,在高锦明常年不懈地养护下,路面平平整整,路里侧还有专门挖好的土台阶,主要是防止下雨下雪时行走上下坡路时行人滑倒。在靠近路边或拐弯处,高锦明还用被人丢弃的下脚料、烂楼板等埋在边上当护栏。年前的一个下午,正提着年货回家的任先生看见记者和高锦明在路边聊天,就急忙插话说: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这个老头儿你们得好好表扬一下,几十年了默默无闻地给大家维护这条路。要没有他,山上住的人就没有平路可走了!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50年来,高锦明重复地做着这些事情,无怨无悔。有人问他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路是大家的,你年纪一大把了,图什么呀?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不管谁问,他总说: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我今年82岁了,只要我身体还能行,我就要为人民服务到底。咱不是什么英雄,就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2/06/”

高锦明开始修路的那段日子并不被人理解。当年,有居民认为,高锦明是拿了政府的钱才修路的。但时间一长,大家相互打听后才知道,老人是义务将这条上山路修起来的。也许正是这股子朴实的犟劲儿,这里的居民被他的坚持感动了。本报记者赵彬文/图